爸爸和媽媽參加失智據點的活動

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,參加日照中心或失智症據點的活動,是一件很重要的事。因此爸爸出院後,說服他去失智據點上課,是我身為照顧者念茲在茲、使命必達的任務。

如果說「日照中心」是老人版的幼稚園,那「失智據點」就是失智症患者的活動中心。據點裡有老師,他們每天會設計不同課程,例如運動、繪畫、手工藝、動腦遊戲等,目的就是延緩失智。

所以,對於失智症患者來說,參加據點活動的好處多多,不過爸爸總是興趣缺缺。這兩年來,我用過不少方法,不論是鬥智鬥力、軟硬兼施、情緒勒索,我都嘗試過。

第一招:請專家出馬

有些長輩會尊重權威的意見,家人好說歹說都沒用,但專家出馬立刻就信。因此,我的第一步,是夥同爸爸的醫生、老師們,聯手說服他去失智據點上課。例如,每當我們定期回診時,復健科醫生總是苦口婆心,提醒爸爸:

醫生:「參加失智據點對你很好喔,你要記得去上課!」
爸爸微笑:「好。」

好歸好,但爸爸沒有聽醫生的話,下一次回診,醫生仍不忘關心追問。

醫生:「阿公你有去上課嗎?」
爸爸笑笑:「沒有」
醫生:「這樣啊,那你還是要去上課喔!參加活動對你有好處,會退化得比較慢喔!」
爸爸:「好。」

爸爸內心藏著叛逆的因子,爸爸嘴巴說好,但不會真的行動,應對方式有如青少年面對嘮叨的爸媽。每次我追問他:「阿你不是答應醫生了嗎?」他總是聳聳肩,以行動說不。

恩,會不會要異性說比較有用呢?爸爸的語言治療師是個朝氣正妹,她很會和爸爸開玩笑、話家常,爸爸總是笑咪咪和她對話。也許換成女生出面,會更有說服力。

語言老師問:「許XX你這週有沒有去上課?」她見面劈頭就問,這是她打招呼的方式。
爸爸:「沒有喔。」他羞澀微笑,耍賴以對。
語言老師:「你上週不是答應我至少要去一次嗎!」老師使出假生氣攻勢。
爸爸微笑:「對。」
語言老師:「那你沒去上課,我這週要多給你一點功課!」

然後兩人開始上課。奇妙的是,爸爸其實是個聽話的好學生,除了會翹據點的課,他總是把老師交代的功課做完

▲練習寫字,把字寫大、筆畫清晰,是爸爸的固定功課

朝氣正妹老師失敗,換溫柔的職能老師上場。爸爸的職能治療老師很棒,她總是挖掘爸爸還能做的事,並鼓勵他多做,爸爸很喜歡她,每次課程結束,總是問她下次何時來。職能老師覺得,爸爸不想上課一定有原因,於是認真詢問。

職能老師:「阿公你為什麼不想去上課?」
爸爸搖頭:「做那個沒有用。」
職能老師:「但是在家裡做這些OK?」
爸爸:「可以」
職能老師:「阿公不喜歡去人多的地方上課嗎?」
爸爸:「恩,在家裡就好。」

至少貌似知道,爸爸為什麼不想去據點。職能治療告一段落,老師決定奮力一搏,最後一次來家裡上課時,她循循善誘,希望引爆爸爸的興趣。

職能老師:「阿公!你喜歡今天做的摺紙嗎?」
爸爸:「還可以。」
職能老師:「阿公!我跟你說,據點就是會教你摺紙的地方,我的朋友在那個據點做事,你去那邊上課好不好?不然我會擔心你。」朋友當然是騙人的。
爸爸:「⋯⋯那我考慮一下。」

考慮一下,自然是沒有下文。

就我的觀察,老人家的晚年生活過得是否精彩,很吃個性,若本來生活缺乏目標,過一天是一天,自然會提不起勁、了無生趣,認為任何治療或復健,都沒有幫助。碰巧我爸就不是個積極進取的人。

為了自己,可能興趣缺缺,那如果是為了別人呢?我心生一計,如果以「陪伴媽媽」為名,爸爸說不一定會願意?

第二招:拿媽媽當誘餌

這一招可能有用。媽媽生病前,曾想去日照中心上課,還要求爸爸一起去,爸爸也答應了,我還幫他們預約好時間去參觀,可惜媽媽在前一天跌倒,最終沒有成行。既然有前例可循,我打算拿媽媽當「誘餌」,說服爸爸履行承諾,陪媽媽去據點上課。我不貪心,每週去一次據點、一個上午就好了,加上醫院的復健行程,這樣兩老就有三天出門,活動已經足矣。

我:「爸爸,我想要跟你商量一件事。」
爸:「恩。」這表示可以談下去。
我:「醫生說,媽媽要去上課比較好,但媽媽那邊都沒有認識的人,你陪她去好不好?」
爸:「不能在家裡嗎?」
我:「不行。」
爸:「去那個沒用啦。」
我:「但是醫生這樣說,對媽媽比較好。」
我:「⋯⋯恩,好吧。」

看樣子是答應了!但實際上會發生什麼事,還不一定。出發去據點上課的那一天,我們很緊張,很怕爸爸臨時喊卡,沒想到他連喊卡都沒有,直接賴床,我一直叫都叫不起來!此時,阿妮展開神助攻,推著媽媽的輪椅到爸爸房門口,和媽媽說「悄悄話」,接著媽媽出聲了。

媽媽:「許XX!」
爸爸:「恩⋯⋯」他緩緩張眼,對媽媽揮揮手。
媽媽:「起床了,陪我去上課。」
爸爸:「喔⋯⋯」
媽媽:「趕快起床,你怎麼還在賴床!」

媽媽的聲聲催促,奇蹟發生了!雖然看起來心不甘情不願,但爸爸總算起床,準備刷牙洗臉換衣服出門了!從此以後,每當爸爸賴床,媽媽就會扮演鬧鐘的角色,在他房門喊「你為什麼還不起床陪我!」爸爸就會彈跳起身,準備出發。

失智據點的課程很多,每次不一樣。有時候老師帶領長輩們做運動、玩遊戲,例如大球彈跳到某位長輩前面,長輩就要大聲報名字,再把大球踢到另一位長輩前面,如此周而復始,有時還要記住前一個人的名字,活動兼顧運動和動腦,這類的非藥物治療,對延緩失智症的效果很好。

有時候,他們會做簡單勞作,包含繪畫、摺紙、園藝、手工藝等,訓練手腦協調,聖誕節、過年會種雪中紅,爸媽就曾帶過兩盆小植栽回家。每當有作品帶回家,爸爸似乎就特別開心

去據點上課的習慣養成後,爸爸早上也不會賴床了。我們固定坐早上九點半的復康巴士,他不到九點就會起床準備,準時出門。為此我們歡欣鼓舞了好一陣子,豈料疫情打得我們措手不及。Covid-19 疫情爆發後,據點也停課,一停就好幾個月,我們就在家看電視打發時間。爸爸好不容易養成的習慣被打破,要再早起去上課,爸爸就不情願了,每次出門都拖拖拉拉,竟然還耍小聰明,串通媽媽,預謀翹課大計!

某天我下班回家,媽媽已經睡著了,爸爸主動對我說:

爸:「媽媽說,明天不要去上課!」說完就悠悠地飄走了。
我:「⋯⋯」

媽媽怎麼可能說不去上課!她睡著了,我不可能跟她求證,就問還醒著的阿妮,她一邊偷笑、一邊還原爸媽的對話如下:

爸:「我們跟妹妹說,明天不要去上課喔。
媽:「⋯⋯好。」

原來是爸爸主動出擊,看準媽媽失智沒辦法拒絕,以她的名義說不想上課!爸爸還選在上課前一晚發難,讓我沒有時間反應。以一個血管型失智的老人家來說,這招十分狡詐。

強扭的瓜不甜,之後我沒有勉強爸爸去據點,但我依舊不屈不饒,苦苦掙扎。例如爸爸要看牙醫、做假牙,我就把時間約在和據點上課的同一時段:

我:「爸爸你明天要看牙醫,你先陪媽媽去上課,上到一半再去看牙醫。」
爸:「⋯⋯一定要嗎?」他表情一臉懷疑。
我:「坐同一台復康巴士去醫院,車資比較便宜喔!」我沒說謊,共乘的確更省錢。

這招是成功了幾次,但爸爸總是準時離開據點、頭也不回就去看牙醫,我安慰自己,總比沒去據點好。不過假牙總有做好的一天,也不是周周要看醫生,這招很快就用不上了。

總之,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儘管我花招百出,仍抵不過爸爸賴皮。後來他連理由也不找了,直接在出發上課前,索性說不去,連媽媽情勒也沒用,爸爸繼續躺平睡大頭覺。

小結:從失敗中吸取的教訓是…

老實說,我很早就發現,爸爸似乎不喜歡團體活動。靜態的或一對一的活動還OK,他願意配合,但那種一群人一起互動、做運動的動態活動,他總是臉很臭。我猜,也許是他身為男人的自尊心作祟,擔心被比較,不想在外人面前出糗。

不過,這一趟並非一無所獲。爸爸最後一次去據點上課,活動是編繩結,我們意外發現爸爸手工做得快又好,進度明顯比其他同學還快,當他離開據點要去看醫生時,作品已接近收尾,老師看了半成品也很驚艷,當眾誇獎爸爸手很巧,爸爸笑得靦腆,感覺他很開心。

如果要讓爸爸自動自發、願意做些什麼事情,那更要迎合他的喜好,更貼近他的本性才行。

To Be Continued

留言討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