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沉默的食物》(Our Daily Bread)是一部看了很不「蘇糊」的紀錄片,看完絕對不想吃東西。它真的很沉默,全片除了動物的叫聲和機器運轉聲音,偶爾有工人的交談,沒有其他對白,只是畫面會說話。
一提到這類疑似鼓吹保育觀念的電影,各種酸言酸語就會排山倒海而來,例如「吃菜就不是殺生嗎?」、「關心海豚、怎麼不去關心其他動物?」這類質疑通常是簡單的反唇相譏,無法直指議題核心。
《沉默的食物》在這方面是一部很另類的電影,我不認為導演尼可拉斯‧葛霍特想「鼓吹」什麼,例如少吃肉改吃素,他大概也沒有預設立場或做價值判斷。動物、植物、礦物在《沉默的食物》中一起入鏡,他們都屬於食物鏈的一環,在完全自動化、機械化的生產線上一視同仁,可愛的雛雞、美麗的花朵、肥美的小豬、憨憨的乳牛,在機器規律運轉下,不平靜地步入死亡,然後一一被分類、被支解……。
「沉默」正是這部紀錄片的批判性所在,它讓人們冷眼正視食物是怎麼「生產」的,還有一睹那些「屠夫屠婦」的工作與生活型態。
我們常聽到豬肉有GAS認證,為健康把關有一套科學的過程,其實說穿了就是殺生殺得很科學、很有效率,其中自動化設備居功厥偉,但再厲害的機器設備,生產線上還是需要人類操作,《沉默的食物》的主角除了這些食物,很大一部份也是這些生產線上的工人。
生產線上的人,很耐人尋味,每一個人負責支解一部分,有的砍手、有的拉腸,每一個動作都那麼熟練,身上、地上血跡斑斑,支解時,談笑風生,支解完,大快朵頤,這是他們的日常工作、日常生活。
我記得母親說過,以前曾經在菜市場買過活雞一隻,帶回家放血宰掉(據說溫體的卡好吃?),放血之後還要脫皮、切頭、烹飪,嚇得她冷汗直流,後來她還是會吃雞肉,但是再也不敢自己殺雞。我不禁思考,當屠宰的過程是採用「分工合作」的方式,殺生的不適感,是不是就沒那麼強烈?屠宰的分工合作也好,異化勞動也罷,這是為了供應現代工業社會的龐大人口,所發展出來賴以維生的體系。
我沒那麼偉大,也沒那麼不切實際,我認為人類為了維持生命,殺生是必須的,我每天賴以維生吃的肉類及蔬果,都是靠別人殺生而來,不論是吃素與否,就算過著如陶淵明般的田園生活,其實還是靠著這個體系,才能把吃素當成一種維生的選項,只是不自知而已。
如果殺生是必要的,那該在乎的,就是殺生的手段。
殺了就殺了,為什麼要在乎手段?為什麼還要假惺惺地人道屠宰?是的,人道屠宰還是屠宰,殺生不必刻意美化或醜化。不過,如果人道是一種偽善,出於對生命的尊重,我寧可堅持這種偽善。
●相關電影
這也許就是為何..以前的屠夫或劊子手有包紅包吧..
可是, 我也覺得, 我們習慣站在被殺的動物想, 那對下殺手的人, 這算是生命的過程?
–>為求生謀財的手段, 工作的一部分?
–>加速生死的催化劑?
可能是我太冷血,只想把他當成是在不趕盡殺絕的方式, 自己養來, 自己殺, 是個獨立的世界
版主回覆:(08/22/2010 05:23:48 AM)
唉,可是現在已經不存在那種「自己養、自己殺」遺世獨立的世界了。
我覺得對下手的人而言,殺生,是維生的手段。農業時代的人沒有麻木,知道取之於大地、用之於大地的道理,因此就算殺動物也心存感激(例如納美人);現代工業社會,殺生的過程被裂解成好幾個部份,殺生的人沒意識到殺生,習以為常,對於食物反而不知尊重了…。
這篇是趕在21號結束之前PO的嗎?XDDD
版主回覆:(08/22/2010 01:54:36 AM)
哈哈哈哈哈哈哈,快想你的標題。
最近在吃肉食的當下~或者說前一刻都覺得不安
就是知道這些動物成為食物前的那一刻其實是殘忍的
我還是努力著
希望可以吃素成功
版主回覆:(08/17/2010 07:53:45 AM)
我昨天在想阿,如果人死後也回歸自然,成為食物鏈的一環,例如身後以「天葬」餵禿鷹(看起來也頗慘忍),這樣平常吃肉,會不會就比較心安了呢?
其實人類也是食物鏈的一環阿,土葬讓蛐蛐兒分解屍體,慢慢地消逝,也是挺噁心的。一點想法…可惜台灣沒辦法天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