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獵物》虐戀的滿足與互補

 「老少配」最常見的組合是男老女少,如果是女老男少,再加上SM虐戀關係,一般人會作何感想?德國片《獵物》探討就是這類反傳統結合的電影。


50歲的觀護人Elsa17歲少年Jan的代理監護人,沒想到Jan出獄後,彷彿獵人般如影隨形追著Elsa,跟著她到百貨公司,暗中觀察她看了什麼,偷偷送Elsa一件她捨不得買的襯衫。如同追捕獵物般,Jan還跳到汽車擋風玻璃上攔截Elsa的車子。Elsa受不了,問Jan到底想怎樣,Jan反而說:「你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」。

 

面對Jan的緊迫盯人與貌似體貼,Elsa動搖了,也害怕了,Elsa向機構求救未果,靈機一動要Jan到丈夫的修車廠見習打工,原以為這樣就可以擺脫Jan的跟監,豈料Jan和她老公因愛車成癡一見如故,還跑來家裡作客。Jan離開後,Elsa知道他在外面偷窺,為了讓Jan死心,她把臥室窗戶打開,和丈夫上演一場魚水之歡給他看。

 

究竟Elsa想要的是什麼?從她與丈夫的相處情形,或可略窺一二。影片一開始就暗示她丈夫曾經出軌,他認為這不過是逢場作戲,沒什麼大不了;兩人相處也處處發生小摩擦,例如在廚房,她往東他偏往西,Elsa要吃通心粉他偏偏要煮義大利麵。對丈夫、對家庭的不滿,在女兒外出求學後逐漸浮出檯面,Elsa想要的,也許是掌控生活的權力與慾望。

 

因此,當JanElsa到鐵道旁的廢鐵屋,看似被動的Elsa開始反客為主,要Jan脫光衣服,欣賞少年的完美胴體,Jan的鼓勵下拿起皮鞭,Elsa猶豫地揮下第一鞭,第二鞭、第三鞭,一鞭堅定似一鞭,在比她年輕了30多歲的Jan身上,Elsa找到了暌違已久的慾望,和Jan在一起,權力是操之在我的。

 

在這段關裡,不只有控制、佔有,還有情感的交流與慰藉。影片描述的SM場景,每一場兩人的關係都慢慢轉變,第一場Elsa安慰痛哭的Jan,到最後一場反過來Jan抱著失意流淚的Elsa。雙方從虐戀中得到滿足與互補。

 

這段關係究竟算不算愛情?回想生活中「正常」的兩性/同性關係,每天電話查勤、甚至隨傳隨到,對疑似情敵的爭風吃醋,失意時尋求慰藉、高興時一同分享、遇到困難互相加油打氣,這些不都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愛情行為?而影片中ElsaJan的關係,不都也包含這些元素?讓我們坐立難安的,是女老男少的組合,是SM虐戀行為。

 

直到東窗事發,Elsa丈夫一反自己「逢場作戲」的態度,質疑她竟然對17歲少年投懷送抱,Elsa面對丈夫的疾言厲色,沒有露出羞愧或後悔,她說道:

 

「我們的關係不是像你想的那樣,我們沒有性交。……,我從來沒有感受到如此美好的感覺。」

 

她丈夫當然不瞭解了。就連Elsa自己也難以用言語說清楚,又怎能奢望她丈夫的理解?

 

結局並不是「女王和王子」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。ElsaJan終究分道揚鑣,Elsa也離開束縛她的屋子,打包行李離開她老公。影片最後,Jan回到少年監獄,他抬頭望著鐵窗後的Elsa,他的眼神似乎訴說著什麼,但終究只是匆匆一瞥,無法看清。

 

導演以黑白色調拍這部片,著實高明,更精準、殘酷地把兩人的差異表現出來,因為是黑白兩色,沒有其他色調干擾,線條更顯分明,特別凸顯了Elsa的老態(魚尾紋和小腹)和Jan的俊美。若是我們習以為常的彩色,恐怕無法達到相同的效果。

 

如果不怕有一點悶的電影,觀賞《獵物》有點像看《色戒》一樣,能從主角之間的「互動」體會出一點箇中意涵,那麼就很有趣了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Verfolgt / Hounded

導演;Angelina Maccarone

主演:Kostja UllmannMarkus VoellenkleeMaren Kroymann

國家:德國

語言:德語

片長:87

得獎:2006 盧卡諾影展金豹獎,2007New Faces AwardKostja Ullmann

其他:黑白片

 

Share

棄舊愛迎新歡

<!–
@page { size: 21cm 29.7cm; margin: 2cm }
P { margin-bottom: 0.21cm }
–>

這篇文早就該po了!之前一直在熟悉新歡EeePC 701,都忘了舊愛acer travelmate4300。它算是我人生新階段的一個見證,陪著我在新竹度過兩年半的歲月,熬夜打報告有它,無聊看dvd有它,下載音樂影片也全靠它,只要它乖乖待在桌面上,它真的是一台稱職的好「桌機」!

然而,travelmate不是一台適合travel的筆電。當我出國拉著空姐用的行李箱趕場,一台三公斤的電腦,加上變壓器、數位相機、一堆小東西總重大概六、七公斤的「側背袋」時(這台電腦送的是空姐用的行李箱,但我總不能再拉一個出國吧?),那個景況只有「慘烈」可以形容。到後來我實在受不了,花錢買一個裝得下14吋寬螢幕筆電的電腦背包(要裝得下那麼大的實在不好找),才稍稍舒緩移動的不便。


因此,每每同學帶著不到兩公斤的12吋電腦到教室,悠閒地帶著電腦到處走動,我總是帶著羨慕的眼光行注目禮。直到asus EeePC的出現,才解決我心頭之痛!12吋算什麼?7吋才夠小,和我的travelmate比起來,更是足足小了一半,有圖為證!


終於,我不用再一次背七公斤的東西出門啦!萬歲~~


現在travelmate已經功成身退,變成我姪兒的桌機啦。我的最新移動辦公室設在床上,靠著鄰居友情贊助的無線網路,可以在床上不受「線」制,快活上網;帶著EeePC上圖書館寫筆記,在咖啡廳享受無線上網的樂趣…耶~爽!



Share

你夠格買EeePC嗎?適合買EeePC的三類人

EeePC已經入手七八天了,不少親朋好友問我關於EeePC的問題。典型的如:好用嗎?硬碟容量只有4G會不會不夠用?跟一般筆電比起來效能如何?內建的Linux系統會不會很難用?我想了想,這些問題都可以回答,不過究竟一個人適不適合買EeePC,可以先問問自己幾個問題:

你有外出帶筆記型電腦的需求嗎?像是外出辦公、上課做筆記、報告,或坐在咖啡廳,喝杯拿鐵、上網做些有的沒的,享受中產階級般的愜意生活?你嫌棄自己的筆電太重,渴望攜帶更輕便的電腦嗎?你有一雙不會再惡化的眼力及靈巧的手指嗎?相信我,使用七吋大電腦絕對需要手眼並用。


如果以上皆是,恭喜你,你是買EeePC的潛力股。不過光有潛力是不夠的,還必須俱備一些特質,買了後才不會後悔。根據這些特質,我分成三種類型:


一、玩家型

用膝蓋想也知道,這種類型的人,俱備豐富的電腦軟、硬體知識,對於新東西充滿好奇心,接受度很高,舉凡能在各大網站、部落格發表教學或改裝心得者,皆屬此類。對他們來說,換RAM只是小CASE,窮盡畢生精力將EeePC改裝成心目中的法拉利才是首要之務。不論是在WindowsLinux系統,他們有能力把小小的EeePC改造成符合自己的需求,這類需求很多樣,從玩魔獸、看漫畫、移動式網路伺服器、錄音室…等,有時候整個拆開加裝硬碟或藍芽也不是問題。


二、人脈型

俗話說,有關係就要找關係,你想要在EeePC上搞很多東西,但自己能力不足,沒關係,找得到人幫忙就對了!不會灌Windows?請自備體貼強者一枚,叫他想辦法搞定;沒有的話,就自備Windows XP光碟請店家幫忙安裝,好心一點的免費安裝,壞心一點的酌收服務費。總之,如果你想在EeePC上動些手腳,自己沒辦法或沒膽量做,只要找得到可靠的人,有關係就沒關係了。


三、苦幹型

OK,你要知識沒知識,要人脈沒人脈,但是你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,俱備成大事者必先「苦其心智、勞其筋骨、餓其體膚」的決心,管他Windows還是Linux,上窮碧落下黃泉,遍覽群書群網頁,想方設法就是要蒐集各種資訊,不達目的勢不罷休,雖然你會很辛苦、很累、很想放棄,但堅持到底就是你的,說不定你可以培養第二專長,成為新一代玩家!


如果你沒知識、沒人脈也沒熱情,但需要一款可攻(外出攜帶)可守(在家當桌機)的電腦,那奉勸一句,別買EeePC了!EeePC比較像是個人的「第2台」電腦,要操機器的事情就交給功能齊全又威力強大的品牌桌機,或動輒三四萬元的筆電吧;有外出需求又有錢的可以買日系產品,沒錢的可以買不到兩萬的國產貨,若有強而有力的臂膀,把兩三公斤的筆電帶出門又有何不可?


EeePC的訴求簡單,攜帶方便,外出時想上網、和朋友MSN、做些文書處理、打Skybe就很好用,如果想把不完美之處加以改善,網路上已經有很多高手把圖文並茂的教學一步一步做給你看,甚至有不少好人會熱心地回答問題,嫌鍵盤太小?和人MSN一小時後就習慣了。至於老人家和小孩適不適合使用?七吋螢幕長時間看實在很累,為了他們的眼睛著想,我想還是算了吧。


還在考慮該不該買EeePC嗎?先想清楚自己的需求、EeePC的優缺點,自己是不是能克服或接受它的不完美,不要買了以後才嫌東嫌西、悔不當初。

Share

小黑牌自動馬達故障記

小黑

小黑的招牌動作,就是牠打到人會痛、拍到牆壁會響的強力尾巴。老媽每天必做之事,就是以極盡噁心的聲音呼喚小黑,而每次小黑總是不負眾望,尾巴呈360度高速旋轉模式,向目標疾馳而去,動作之快,尾巴之熱情,總使老媽笑開懷。


不過,就在上個星期天晚上,老媽在家「逛花園」時,小黑不知道為什麼,趴在其他牌友腳邊直發抖,老媽正在聽牌,不以為意;而我在房間瞎忙,等到我發現牠不對勁,已經是晚上出門遛狗的時候了。

平常小黑走路,尾巴翹得又高又挺,走起路來橫衝直撞,威風八面;那天晚上,牠走路完全走了樣,尾巴縮在屁股底下,走路慢吞吞,竟然和老國王肩並肩走在一起,完全就是一副「夾著尾巴逃跑」的翻版。


我著急了,從來沒看過小黑這樣,更不知道原因。牠既沒跳樓、也沒跳河(是的,這兩件事牠都幹過,置頂的照片就是案發現場之一),在家的眾位牌友也沒因為輸錢踢牠一腳,我完全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。


隔天一早,小黑散步時不但沒好轉,連每天從不停演的戲碼-和國王邊跑邊打架-都暫停公演了!我二話不說便馬上帶牠去看醫生。然而,醫生也看不出所以然,小黑體溫、大小便都正常,能跑能跳,食慾不受影響,就是坐立難安,無精打采,尾巴抬不起來。醫生說「再觀察幾天」。


好吧,專家都這樣說了,我只有照辦,努力觀察。唯一的指標就是尾巴。我這星期當跟屁蟲,每天跟在他的屁股後面,測量牠走路時尾巴翹起的高度。那幾天我和老媽的通關密語,就是小黑的尾巴到底翹多高。


我和老媽也當起了名偵探柯南,開始推理小黑挾著尾巴走路的真相。老媽覺得是舊傷復發,因為走路屁股歪一邊,可能天氣轉變使得斷腳或骨盆在痛(很老人家的想法);我說小黑的骨盆本來就開過刀,走路時屁股本來就歪歪的;書上說到狗挾著尾巴,可能是心理害怕,但小黑又不是第一次陪打麻將。最後,媽說媽有理,我也沒更好的推論,看在她好歹是媽的份上,就隨她了。


第2天,除了上大小號,小黑的尾巴幾乎都維持垂垂姿態,我想隔天再沒好轉,我就要帶去做更進一步的檢查了。到了第3天,小黑晨間散步時,尾巴抬高到與背平形,跑得更快,跳得更高了,回家的時候還上演了久違的表演!我稍稍寬心,不管病因是什麼,至少看起來已經慢慢好轉了。


那幾天還發生了一件插曲,提供小黑尾巴下垂原因的線索。有一次散步回來,我緊跟在小黑屁股後面,不小心走太近,牠也走不夠快,我輕輕撞到牠尾巴右側偏屁股的地方,沒想到小黑竟然哀嚎一聲,做勢回頭舔屁股。


據此推論,Dr. Hsu (我)斷言:小黑八成是平常搖屁股搖得太賣力,尾巴打到牆壁還不會閃,日積月累,臀部肌肉才扭傷啦!這個說法也獲得老媽同意。


後來幾天,小黑的尾巴除了越翹越高,搖尾巴拍打牆壁時逐漸有啪啪聲,轉速也慢慢提高了,每次我們聽到啪啪聲,高興之餘還不忘提醒小黑不要太勉強,康復比較要緊。


當每天習慣聽到的聲音,突然消失不見,特別是這個聲音象徵著一種情感的傳遞,一股非比尋常的熱情,聽不見時生活像少了一塊拼圖,不完整了。小黑對於我(和老媽),就是這樣的存在。





Share

《4月3週又2天》同坐一條船的無奈互助

「4月3週又2天」是指劇中人Gabita真正的懷孕的長度,但這並不是一部探討墮胎的電影。與其說這是部探討墮胎的電影,不如說是導演Cristian Mungiu藉由「墮胎」這件事為引子,深入描繪1987年仍是共產國家的羅馬尼亞,人民生活的真實面貌。
 
女大學生Gabita懷孕了,當時墮胎並不合法,只能暗中找密醫解決,她找了同寢室的Otilia幫忙張羅,透過朋友找到密醫Bebe幫忙。在控制嚴密的社會,人的行動備受「監視」,以片中描繪的訂房為例,在飯店訂房要本人親自預約、前一天再次確認,除了在櫃臺抵押身份證明文件,才能Check in,出入時還會被嚴加詢問。Gabita因害怕被抓而耍小聰明,用打電話訂房,但又沒再確認,訂房因此失敗,Otilia為次費盡千辛萬苦,才找到一間房間。


 Gabita不按規矩來的事情還不只如此,她要Otilia先和Bebe碰面討論細節(按Bebe要求要本人親自來談),還謊稱懷孕才兩個月,連放入探針墮胎的「代價」都裝蒜,想用錢蒙混過去,但誰會為了3000元甘冒10年牢獄之災的風險?當然還要和兩個女人上床才划算,不過Gabita的欺瞞讓Bebe非常不爽,再多的錢也不能打動Bebe了。Gabita是自食惡果,Otilia卻是被拖下水、騎虎難下了(按照Gabita的話來說,「房間都已經租了」),在三方輪番溫言、說理、威脅、驚恐的談判之下,兩個女人不得不從,以「性」換針。


諷刺的是,拿掉小孩的代價竟然是生小孩的手段。影片並沒有赤裸裸地演出性交過程,而是以事後的沖澡來表現。辦完事後,兩個女人裸露著下體,急急忙忙跑去廁所沖澡,她們交錯、互望、無語,廁所的水聲掩蓋的了性交時的聲音,卻掩飾不了隱匿真相帶來的苦果。

一個很關鍵又有趣的問題是,為什麼Otilia願意幫Gabita的忙?還幫到這樣義無反顧?這不僅僅是同室情誼,還是同在一條船上的同理心作祟,她們兩人都承受著苦果,制度設計下避孕、墮胎的非法性(註一),而墮胎通常又只是女人的事,男人只負責播種,苦果多由女人承擔。這從Otilia和男友的談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,Otilia是這樣說的:「如果懷孕的是我,你會怎麼辦?…,我不會靠你的,至少我還有Gabita可以幫我」

Otilia在飯店廁所的鏡子裡看到的究竟是誰?是被拖下水的自己,還是闖禍的Gabita?Otilia知道,今日的Gabita,可能就是明天的自己,幫了她,其實也是幫自己。至少她是這樣合理化的。


飾演Gabita的Laura Vasiliu表現非常精彩,她的戲份雖然不多,但舉手投足十分傳神,從片頭的打包一幕,就可以看出Gabita是個容易緊張、做事猶豫不決又反覆不定的人,她把Gabita的恐懼、緊張、猶豫,到豁出去而一無所顧的感覺,演得恰如其份。獨撐大樑的Anamaria Marinca更不用說,她把從鄉下來的女大學生詮釋得入木三分,每一個表情的轉折,都可以體會她的無奈、掙扎、驚恐與憤怒。另外,演密醫Bebe的Vlad Ivanov,他在談判時「好言」相勸與爆發性的怒吼,也凸顯出Bebe的狡詐個性。

我特別喜歡Gabita和Otilia對質的那場戲,Otilia問Gabita為什麼偏偏找Bebe來墮胎,鏡頭只停在Otilia的側臉上,觀影人看不到躺在床上、等胎兒流出的Gabita,只聽得到她虛弱的回應,這無形中強化了Otilia每個提問、每個表情的張力。

讓我印象深刻的另一幕,是Otilia辦完事離開飯店後,到男友家參加他媽媽的慶生Party,精疲力盡的她,還要在餐桌上演戲。餐桌的畫面只有4個人,鏡頭的中間是Otilia和男友,鏡頭兩旁是男友的醫生父母,她們和周圍的醫生朋友高談闊論,母親說他兒子挑食(把不喜歡吃的火雞捲拿去餵狗),醫生朋友問Otilia認不認識家鄉的某位他認識的醫生,問她在大學念什麼科系(Otilia來自鄉下,念男性居多的工業技術,是為了留在城市進工廠當女工),都使得Otilia羞愧又不甘,而男友也坐立難安,不知該如何是好。

《4月3週又2天》緊湊又寫實,導演用將近兩個小時的時間,講一天內發生的事情。黑市買煙、公車驗票、飯店訂房…等,很細緻地從生活面描繪出當時的情境,墮胎引發的一連串事件,只是現實生活中的冰山一角,但透過這段描述,具體而細膩地體現了當時的制度及受制度影響的人。

如果你知道一點共產國家的歷史,可能更能品味這部電影,如果一點背景也沒有,那也不要緊,《4月3週又2天》的精彩程度,足以吊足觀眾的胃口,暗巷中的人聲狗吠,高樓內的狂奔棄屍,一直到最後一幕,你可能還不清楚她們究竟會不會被「抓包」。


★電影小檔案
原名:4 luni, 3 saptamani si 2 zile(4 Months, 3 Weeks and 2 Days)
導演:Cristian Mungiu
編劇:Cristian Mungiu
演員:Anamaria Marinca, Laura Vasiliu, Vlad Ivanov and Alexandru Potocean
年份:2007
片長:115分
出品國:Romania
語言:Romanian
經歷:2007坎城影展金棕櫚獎,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奨,18屆「斯德哥爾摩國際影展」最佳影片青銅馬獎、最佳女主角,2007歐洲電影獎最佳影片、最佳導演。

註一:據報載轉述導演說法,當時的羅馬尼亞鼓勵生育,45歲前不得避孕,因此帶保險套從事性行為是非法的。http://video.libertytimes.com.tw/topnews.php?i=251

Share

《9歌》簡單、直接的愛情故事

《9歌》其實是一部很簡單、直接的愛情故事。說它簡單,因為整部影片除了男女主角,沒有閒雜人等;說它直接,因為它只用了兩個元素闡釋愛情:做愛、搖滾樂。
2 lovers, 1 year,故事就這麼簡單,講21歲的美國女孩到英國留學,在倫敦「Black Rebel Motorcycle Club」演唱會和男友相遇、熱戀終至分離。

很多人認為《9歌》跟A片沒兩樣,可是這個批評忽略了一點,《9歌》是一部愛情故事,只是他透過「做愛」這件事來表達,而A片裡只看得到「性交」,看不到愛。做愛(love-making)和性(sex)又有什麼差別?「做」當中如果有「愛」,雙方的肢體語言、臉部表情、耳邊細語都會洋溢著熱情,「做」時會體貼對方的需求;而在機械性、甚至奇觀式的性交(例如A片),感受到的頂多只有慾望。做愛當然有慾望的成分,但是又包含更多東西。

在《9歌》裡,做愛是一面鏡子,反映出愛情的起承轉合,他們的確是在making ‘love’……午後陽光反射下的胴體顯得格外美麗,甚至到後段的矇眼綁手,都還流露一股溫柔。除了床地間,廚房內的柴米油鹽、餐桌上言不及義的談天、簡單的更衣打掃,love也在最不起眼的地方露臉。

當愛情開始變了調,性關係也會有微妙的轉變,9首歌之後,一年了,女孩要回美國,分手的真正原因是什麼並不重要(距離?慾望得不到滿足?個性差異?who knows?),這段戀情就劃下了句點,只剩下前往南極洲探索的男主角,回憶這段逝去的戀情。

至於搖滾樂,老實說,我比較有感覺的只有兩首,麥克尼曼60大壽的鋼琴演奏,和「Love burn」。其他首歌就像鴨子聽雷,除了喧鬧的音樂聲和做愛的呻吟形成強烈反差,比較不知道如何和影片做連結。

導演解釋自己拍攝《9歌》的動機來自於:「很多人都愛拍攝愛情故事,為什麼就沒有試圖從做愛的過程中拍出愛情呢?描寫愛情的電影卻避開了性愛,這不是很變態嗎?」所以,他用最直接乾脆的方式來呈現,簡單不囉唆,說導演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才拍攝《9歌》也不為過。

《9歌》看不到刻骨銘心的愛戀,大時代下的兒女情長,或愛恨情慾糾葛,這些容易引人入勝的情節,也缺乏值得深入批判或思考的背景架構,但至少展現出一段美麗的性愛關係。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9 Songs
導演:麥克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
編劇:麥克溫特波頓Michael Winterbottom
演員:基蘭‧歐布林Kieran O’Brien、瑪歌施堤莉Margo Stilley、Huw Bunford、Cian Ciaran
年份:2004
片長:71分
出品:Tartan Films USA
經歷:西班牙聖莎芭斯提恩影最佳攝影獎


Share

《安東妮雅之家》不婚女人的幸福–2007女性影展


婚姻不是愛情的終點,追求個體性的自由才不需此生。《安東妮雅之家》是一部很好看的片子,女人看了絕對會大呼過癮! 

二戰結束後,安東妮雅帶著女兒丹妮亞拉回鄉葬母,並定居下來。這是個保守的村子,安東妮雅母女在這屬於異數,安東妮雅個性獨立、強悍,愛打抱不平,不是那種任男人宰制的女性。她十分尊重每個人的個體性及自主性,讓女兒丹妮亞拉出外學藝術;丹妮亞拉想要生孩子而不想要丈夫,母女兩人就到城裡物色男人!丹妮亞拉的女兒泰瑞莎是個數學神童,安東妮雅可以對女兒說「你女兒不正常」,丹妮亞拉回敬道「對阿,我女兒是天才」,然後兩人相視而笑。

因為安東妮雅獨特的魅力,吸引同樣有點離經叛道的同志,漸漸聚集在安東妮雅的家:暗戀他的農夫巴斯因為移民身份,和村人格格不入;迪迪和東尼兩人因為弱智和行動慢半拍,在村子裡飽受歧視欺凌,最後被安東妮雅母女搭救,加入這個大家庭;泰瑞莎的老師是丹妮亞拉的同性戀人;一開始討人厭的神父,在放棄教會、開始享受人生後,也出現在這個家,還和以生小孩為志業的蘿拉一見鍾情。

我覺得最經典的對白,是農夫巴斯早年向安東妮雅求婚的部分。一天夜裡,巴斯來到安東妮雅的門前,神情緊張,想和她談結婚的事情。

巴斯:你是個美麗的女人,你現在守寡,我妻子也死了,而且我的兒子需要一個媽媽……。
安東妮雅:可是我不需要他們。
巴斯:……什麼?
安東妮雅:我說我不需要他們。
巴斯:……。
安東妮雅:家裡有些活,我跟丹妮亞拉做不來,如果你肯來幫忙,我會十分感激。
巴斯:那我可以得到什麼?
安東妮雅:一塊手工蛋糕、一杯香醇的咖啡,和一個熱情的擁抱。
巴斯:我考慮看看。

然後,下一個畫面,巴斯像母雞帶小雞一樣,牽著六個兒子到安東妮雅家幫忙(我終於瞭解他為什麼那麼想替小孩找媽媽XD)。

巴斯與安東妮雅兩人是互有好感的,但安東妮雅並不想被婚姻困住,巴斯也就由著她,他們一家常在安東妮雅家裡聚餐、幫忙。不知道過了幾十年,某天兩人在田野漫步,安東妮雅若有所思,兩人展開這段談話:

安東妮雅:在過了這麼多年無性的生活,我最近開始想要更進一步了。一個星期一次好嗎?不可以在你家和我家,我們在外面找一個私密的地方……。
巴斯:一星期一次有點……可以多一點嗎?
安東妮雅:這我們可以再商量。

看到這兒,我笑了。

還有一幕讓我印象深刻。泰瑞莎生了女兒後,身旁的人開心得不得了,爭相搶著抱小嬰兒,只是泰瑞莎專注地看自己的書,不理身旁的嘈雜,也不怎麼理女兒。旁白說道,泰瑞莎對女兒很冷漠,不過孩子的父親西門,則另有一番解釋,他抱著嬰兒傻笑,對孩子說:「不要難過,你的媽媽只是有點不正常。」

「天才」比起正常人,當然是「不正常」的,「不正常」從西門的口中說出來,並不是負面的標籤,而是陳述一個理所當然的事實,這個家歡喜的接受泰瑞莎的不正常,西門也愛這樣的她。基於相同的邏輯,他們也能擁抱迪迪和東尼,還有享受人生的神父。

沒有結婚,一樣可以擁有美滿的生活,有情人相親相愛,有家人分享生活喜樂,還有互相理解的朋友常伴左右,「安東妮雅之家」就是這樣漸漸變成一個大家庭。

自然週而復始,四季更迭,一年接著一年過去了,人生沒有不散的宴席,已經當曾祖母的安東妮雅,某天起床意識到這天就是她人生的最後一天了。安東妮雅把所愛的人叫到床邊告別,回首一生,她沒什麼好後悔的,她死後,農夫巴斯會幫她做棺材,奧嘉為她慎重地舉辦葬禮,丹妮亞拉現在正忍住情緒,等會兒就會去畫室摔東西,泰瑞莎則忍不住計算祖母最後一口氣會有多長,而好奇死亡的過程的曾孫女莎拉,會陪在她床邊到最後一刻。

安東妮雅的人生結束了,但其他人的生命還在繼續。

很多人把這部影片當成女性主義的啟蒙教材,對於片中女性的獨立不羈十分嚮往。我對於女性主義知道的不多,但當我看完《安東妮雅之家》,步出電影院,我開始思考片中的「男性」。

《安東妮雅之家》裡面的男人,大致分成兩類,壓迫的一方和接受女性獨特性的一方,大部分村民、迪迪的家人屬於前者,農夫巴斯一家明顯屬於後者。我不禁想到,若安東妮雅一家,沒有遇到可以理解他們的男人女人,那生命會有多孤獨?她們的生活不見得不快樂,但會少了點什麼。

對比到現實生活,女權擁護者向來大聲疾呼女人要團結,為自己爭取權益,這當然是非常正確的,但需要改變的何止是女人?男人的心態若不跟著改變,當理想落實到現實,當丈夫、兒子不理解妻子、母親的想法,女人們除了聚在一起互相取暖,又能改變什麼?

當我步出電影院,手裡拿著女性影展的問券調查,我提筆寫下一句建議:需要改變的又何止女人?男人也需要改變。我心中暗自決定,以後除了對沙豬開罵,也會想辦法把認識的男人拉來看影展。
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Antonia /Antonia’s Line
出品:荷蘭
導演:瑪琳.格里絲 Marleen Gorris
演員:Willeke van Ammelrooy、Els Dottermans、Dora van der Groen、Veerle van Overloop
年份:1995年
片長:104min
經歷:1995 奧斯卡最佳外語,1995 荷蘭影展金犢獎最佳女主角、最佳導演

Share

《我的小小鋼琴家》笑中帶淚的音樂饗宴

本片想要說盡每個人背後的故事:既想要談師生情、也想談母子情;不得志的自私鋼琴家藏著一顆無私的心,桀傲不馴的頑童其實是鋼琴神童。這些還不夠,美女鋼琴家還碰上披撒店老闆的猛烈追求,成天追打頑童的老奶奶其實用自己的方式愛孫子。整片用這些元素串起,既有讓人哈哈大笑的情節,也有讓人心疼落淚之處。
 
導演用很多篇幅描寫鋼琴家智秀的故事。她無法出國深造,在萬般無奈下回到鄉下開音樂教室。鋼琴新秀比賽之前的智秀,是自私的老師,她被現實生活所困,帳單付不出,家人不諒解(花光父母積蓄學音樂卻一事無成),看見同學出人頭地而自殘形愧……。所以當他遇見頑童京文,除了驚嘆他的才華,也忍不住「利用」他的才華,希望京文比賽得冠軍,這樣她就可以名利雙收。
平心而論,這時的智秀,是喜歡京文的,她在收入不穩定下還免費教京文鋼琴、他們一起用餐、一同去遊樂園玩,都可以看出她對京文是有感情的,只是這時候她更愛自己,所以在音樂比賽後,京文辜負她的期望,才狠心要京文離開,不要再來鋼琴教室。

然而,京文從頭到尾,想要的只是母愛。自幼喪母的他,非常想要一位母親,當他遇見和去世的母親很像,一樣會彈鋼琴的智秀,為了吸引她的注意,他撕音樂教室的招生海報,趕走音樂教室的學生,練鋼琴練到睡著,就是為了獨佔智秀的愛。

因此,自私的智秀如何「良心發現」,如何掙扎地做出最有利京文未來的決定,展現出無私的(母)愛,應是本片最關鍵的轉折點。但我認為,相對於以很多篇幅深入描寫智秀、京文的背景,這關鍵的轉折點處理得比較隱諱,琢磨的不夠多,讓人有稍微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之感。

個人認為,關鍵的轉折點大致有三段:

鋼琴比賽後,智秀後悔趕走京文,披撒店老闆說:「我很喜歡披撒,有時候也會烤焦披薩,但是我不會因此而討厭披撒,……對於比較容易烤焦的披撒,你就要特別製作。」這時,智秀意識到,把自己的不得志加諸在京文並不公平,開始思考京文真正的需求。

京文在室內音樂會獨奏後,智秀的同學頌恩說:「他需要一個偉大的老師」,智秀卻說:「他已經有一個了。」這段表現智秀的掙扎,她開心京文的才華受到認可,又不願意承認自己不夠格當京文的「偉大老師」。

京文奶奶死後,智秀想要獨力扶養京文,她的哥哥細數妹妹的經濟拮据,連自己都養不起後,說道:「愛他,就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加在他身上。」【註一】

智秀哥哥的話,無疑是最後一根稻草,讓智秀下定決心,甚至不顧自尊心,找在大學任教的同學幫忙,想方設法送京文出國深造。然而,這讓智秀的動機更不單純:她是認清自己不是那位「偉大老師」,還是迫於經濟狀況、無奈下的決定?或者,他希望京文完成她未完成的夢想?人心複雜難解,這些想法可能都存在,讓我更難把智秀單純化為「嚴師」或「慈母」。或者,兩個角色早已交織在一起,分也分不清吧。

雖然如此,本片在寫情的部分十分出色,很容易讓人掉淚。例如,智秀走進京文的家,發現被撕走的招生海報,原來都貼滿京文房間牆壁;京文情不自禁的叫智秀「媽咪」,智秀為讓京文出國,狠心說出「我不是你媽媽」;片尾長大後的京文,小指帶著智秀送給他的金戒指,彈起拉赫曼尼諾夫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則掀起了全片高潮,讓人潸然淚下。

本片另一個亮點,就是披撒店老闆的「笑果」,簡直有點喧賓奪主了!只要一聽到他的招牌笑聲,每每使電影院裡的觀眾哈哈大笑,他千辛萬苦想博得美人芳心,在一堆小孩子中學鋼琴、送免費披撒、得知智秀有未婚夫「霍洛維茲」的失魂落魄,意外得知「霍洛維茲」早已作古的欣喜若狂……,他的傻勁、堅持都十分可愛迷人。

最後一個疑問,韓文片名原是「獻給霍洛維茲」,到底霍洛維茲是誰?為什麼要獻給他?為了解開這個謎題,我稍微Google一下【註二】,發現霍洛維茲的生平和京文有幾個相似之處,一、霍洛維茲生平從來沒有參加過鋼琴大賽,而是以驚人的琴藝揚名海外,二、他被譽為拉赫曼尼諾夫作品的最佳詮釋者,這正好呼應片尾的演奏,三、霍洛維茲的母親也會彈鋼琴;根據官方網站上的介紹,導演是聽完一場鋼琴比賽後,對比賽結果感到訝異,再想到霍洛維茲的生平,而寫出《我的小小鋼琴家-獻給霍洛維茲》的劇本。

如果你曾經在學音樂的路途中挫敗,感嘆人生沒有遇到伯樂,或是想要流淚、洗一洗眼睛,都很適合看這部笑中帶淚的感人影片。



★電影小檔案
出品: MBC-TV Korea
導演: 金玟叔
編劇: 金玟叔
演員: 慎毅宰、嚴正花
年份: 2006
片長: 108分

【註一】以上三段談話是憑個人印象打的,可能不完全正確。
【註二】參考資料:新力博德曼音樂藝人檔案http://www.sonymusic.com.tw/artist/artist_info.php?ar_index=75

Share

《命中註定要出櫃》坦然面對性別認同–2007女性影展

原名:Over the Lezbow
出品:韓國
語言:韓語
導演:崔真英 CHOI Zin-young
年份:2007年
片長:19min
經歷:2007 南韓首爾女性影展

誠如片名,本片自然談的是「出櫃」,導演用近似默片的方式,爆笑地呈現出女同性戀的性別認同過程。

主角一個人在公園玩「我丟我撿」的拋球遊戲,旁邊有一間算命攤,專門算「愛情、事業、性別認同」,她走進去算命,被鼻毛算命師(看打扮應該是變性人)敲詐一番後,送她一片可以看見真實慾望的玻璃碎片。女主角透過碎片,意外看到隱藏的「真相」:眼鏡妹看的不是「上帝之書」,而是「Sex of Lesbians」;帶著愛犬親密拍照的情侶檔,其實女伴愛的是狗!河邊戲水的女學生,其實是想忘情蛇吻……,原來她並不孤單。最後她找到自己的幸福,從碎片中看見自己的真命天女,兩人手牽手迎向美好的未來。

影片在一片歡欣鼓舞中落幕。導演大概想傳達的是,人不應該逃避自己的性別認同,只要提起勇氣,坦然面對,同性戀一樣有美好的未來。導演用短短十幾分鐘,很精準又不失幽默地呈現這股正面、積極的概念。

我不太清楚韓國社會的主流想法是如何看待同性戀的。印象中,韓國也是男女之別十分濃厚的社會,女性到了適婚年齡沒有結婚,家人施壓是常有的事情,導演是不是觀察到,韓國女同性戀最主要的困境,是面臨性別認同與家人期待的雙重壓力,因此製作本片曉以大義?不管在那個國家,這兩者的關係,應是所有同性戀者最大的兩難,但是在性別之分較明顯的東亞社會,似乎更為嚴重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為了呈現同性戀生活的真實面貌,片中的演員都不是專業演員,而是導演從現實中的同性戀者甄選。雖然如此,每個演出者的表現都恰如其份,感覺不到有何生嫩之處,大概是因為她們演的就是自己吧。

Share

《巴黎奇遇》激情後別忘了帶紀念品–2007女性影展

原名:Magic Paris
出品:法國
語言:英語、法語
導演:艾莉絲.溫諾克爾 Alice Winocour
放映:2006年
片長:20min
2007 法國Creteil女性影展
2007 法國加登影展觀眾票選獎

【巴黎奇遇】想要闡述一個現實:寂寞的中年女人一樣渴望浪漫的邂逅。咖啡店偶然相遇,談天說地,雨中奔跑,忘情激吻,原本心有抵抗的中年女人,也禁不住香榭之都的神秘誘惑。只是,對我來說,它的結局實在太-爆-笑!

影展的手冊上介紹這部片時,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:這段旅程最後變成巨大的問號加驚嘆號。我忍不住想,到底最後會發生什麼事情?是男主角的老婆抓姦在床?還是男主角有奇怪的性癖好嗎?原來,兩人一夜激情之後,男主角沈睡,女主角起身幫他準備愛的早餐,發現他家裡沒有麵包,便帶著男主角的愛犬上街採買,沒想到,巴黎的街景都一個樣,女主角竟然迷-路-了!

她在巴黎街道上,牽著一隻狗徘徊,望著地圖快要哭出來,就是回不了愛人的家!那隻狗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被牽著,也沒有很想找回家的路,只是被動地跟著轉來轉去。最後,女主角放棄,打算把狗丟在公園轉身就走……我忍不住吶喊(原諒有養狗的我這樣想):

你怎麼可以讓牠變成流浪夠?牠應該有植晶片阿,怎麼不帶牠到獸醫院去掃晶片?或者站在男主角的立場想:這個女人吃乾抹淨走人就算了,竟然還把我的愛犬偷走!我情何以堪啊?

好險,這隻狗還算機靈,死皮賴臉跟著她,女主角最後也心軟帶牠回飯店。要離開巴黎時,女主角買了巴黎的象徵物–艾菲爾鐵塔飾品,和一夜情對象的紀念品–一隻長毛狗,開車揚長而去。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