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台北星期天》(Pinoy Sunday)是一部十分輕鬆詼諧的國片,它講得是兩個菲律賓「外勞」在台北打拼的故事,「勞來與哈台」兩人經歷了一個低潮的台北星期天,碰巧在路邊看到一張被拋棄的大紅沙發,就作了白日夢,興起把沙發搬回宿舍、好放在頂樓享受的念頭,但是沒錢沒車,要怎麼搬呢?哥倆好就這樣展開一段笑料百出的大台北奇幻冒險!
這是一部非正統國片,主角是菲律賓人,講得是菲律賓話,連導演何蔚庭也是馬來西亞籍,這非正統基因讓電影上映一波三折,台北國電影院怕外勞聚集「有礙觀瞻」,拒絕《台北星期天》的放映。好險好電影不孤單,上映快一個月票房破百萬。雖然佳評如潮,但仍有人質疑故事主人翁的心態,最常見的就是「來台灣賺錢,回去都能蓋房子了,就甘願一點」的態度。這讓我想到了前陣子聽到的事情……。
我朋友(台灣人)在台灣工作了幾年,最近到美國工作, 因為那邊錢比台灣多,他想要趁年輕時多存一點錢,順便過個水,替未來加分。不論留台灣或跑去美國,哪個出社會工作的人不是這樣打算?
到了那邊,工作了一陣子,他發現了幾件事,原來他眼中的「好薪水」,只比「當地新人」起薪高一點點,那邊的薪資結構,大概是本地資深人 > 本地資淺人 > 外籍資深人 >本地新人,而且自己的薪水跟其他同事比起來有差一截,加薪加得又慢,明明工作上交待什麼都會做到,加班也沒少過,老闆也很滿意,但是這些都改變不了,在老外眼中,自己是便宜好用的「外籍勞工」。
就算他感覺心裡不是滋味,他在美國賺得比在台灣多是事實,兩相權衡,儘管當初的夢想已經出現裂痕,他決定待在那繼續賺錢、存錢。
當然,我們可以說他當初想得太美,沒搞清楚狀況,但我想要說的是,出外打拼前,人們對於未來都有一絲美好想像;出外討生活後,回家好?還是繼續留在異鄉打拼?這大抵是外籍勞工(不論藍領白領)都面臨過的兩難抉擇。 外籍移工,可以是菲律賓來台灣的打工仔,也是台灣到異國工作的上班族,他們結構上的處境,其實是一樣的。
▲收工後,坐在宿舍頂樓的沙發,有美女相伴,和朋友乾杯,就是最大的樂事了。
如果那邊的環境不怎麼友善,有排斥、偏見、歧視、甚至把自己當賊看,那其中的掙扎會更厲害。我們不希望台灣人自己出國工作,面臨到這些情況吧? 事實是,偏見、歧視到哪都有,只是程度輕重、形式不同而已。是的,我們可能在外賺了錢,甚至把錢寄回家,在家鄉買地蓋房子,但是都改變不了,出外工作時曾經面對的困境。
回到《台北星期天》,我覺得它珍貴的地方,是不把外勞當成「受害者」描述了,把他們還原成和你我一樣,出外打拼、想要賺大錢、養家活口、有夢想的一般人,他們出國工作的地點是我們熟悉的台北。電影裡的台灣人也不是「加害者」的角色,我看起來輕鬆無負擔,戲中呆玩郎的爭吵還覺得很熟悉,這不就是會在街頭巷尾目睹的事情嗎?
▲情侶為了無聊小事吵鬧不休(例如沙發要不要搬走),這常常發生阿 XD
我用第三者的眼光,審視這些來台北工作的外籍勞工,看他們的生活方式與喜怒哀樂,隱隱約約地,可能也感受到他們遇到的不公平待遇。導演何蔚庭以喜劇的方式,呈現了異鄉人在台北的故事,小七的飯糰很好吃,台灣人還是很熱情可愛,只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白日夢會醒,現實還是殘酷的。
我喜歡也推薦國片《台北星期天》,雖然主角不是台灣人,講得也不是福佬客家原住民國語,雖然有些地方不太合理,但是真的瑕不掩瑜,這部電影讓我在歡笑之餘,感受到異鄉人的漂泊,異鄉人不只是菲勞,也可能是自己,身為觀眾,怎能不感同身受?
《台北星期天》有可愛的音樂,貼近生活的笑料,適時地幽台灣一默,溫馨不會太鼻酸的故事(李奇的歧路天堂真的是悲多了),還有不一樣的台北風貌(台北地景可不只誠品書店和咖啡館喔,揪咪),很適合在星期天走進戲院,開懷一下。嗯,電影又快下檔了我才PO文,拜託要看動作快,不要等到星期天再進戲院啦!XD
★其他精彩影評
這部預告有看過
感覺還滿好笑的
呵…
版主回覆:(06/05/2010 09:50:46 AM)
電影跟預告一樣好笑喔!我在電影院笑得很大聲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