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見了長春戲院!再見了藝文好片?聊「後長春時代」國賓長春行銷策略

專門播映小眾藝術電影的長春戲院,在2010年2月28日吹響熄燈號,還算常客的我不勝唏噓。如果把影城比喻為美侖美奐的超級市場,長春就是社區型雜貨店,設備不是最好的,但有一股濃濃的人情味,身穿大紅制服、笑容可掬的阿姨居功厥偉,這裡的觀眾組成很奇特,除了知青學生,還有中壯派成年人,我常看到四、五十歲的中年人,有男有女三五成群,誰說中年人不進戲院?可能好萊塢不合他們的胃口,也懶得去西門町和青少年一般見識吧。

長春將由國賓戲院接手,結合之前關門大吉的學者影城,未來將以綜合影城的型態重新出發,「加入主流商業片,滿足不同客層的喜好」。老實說,就算新影城具備時下最夯的3D設備,少了長春特有的人情味,藝文電影放映廳數又大幅縮減(據報導維持2-3廳),新影城對我而言是沒有吸引力,要看商業電影,我到信義威秀就好了,偶爾也可以看到小眾的藝術電影,還可以用花旗卡打折哩,何必大老遠跑到長春路?

▲新的經營團隊(國元)可以先想想,學者為什麼會慘淡收場。 

▼我在噗浪上的感慨與討論


http://plurk.tw/java/plurk.php?url=3vq9h4

我以後要到哪裡去看這些藝文好片呢?西門町的真善美只有兩個廳,而且螢幕好小、座位配置比較像劇場;絕色影城的隔音太差了,觀影氣氛總是被隔壁廳的爆破聲干擾;信義威秀是不錯的選擇,但藝術電影上映週數不長,錯過就沒有了;台北光點的常態影展和上映電影同擠一小小放映廳,場次少得可憐。

說來說去,少了長春戲院的完整帶狀播映,以後要看歐美日印藝文電影,選擇不多,只能從爛蘋果中挑一顆比較好的了。



據醒報報導(請點我),有影人表示,純藝術電影院陸續消失,影迷也要自我反省,「死忠粉絲還是不夠多,養不起純藝術戲院。」我的看法不同,粉絲是需要組織的,純藝術戲院的經營需要細水長流,它無法像電影節那樣,匯集一整年的買氣,最後一氣呵成讓票房衝高(恩,台北電影節票房一年比一年差,可能是例外啦),這二十幾年來,長春戲院除了維持一貫的優質服務、賣賣套票,有做了什麼維繫並組織粉絲的事情嗎?沒有。

我並非電影相關行業從業人員,不清楚要怎麼經營一家戲院,也不知道一部藝術電影的票房又要衝多高,發行公司才能回收成本、甚至賺錢。但是,長春戲院好歹經營了二十七年,一定累積了為數可觀的影迷聯絡資料(我固定會收到長春戲院的e-mail,也有加入Facebook臉書粉絲),新的經營團隊若沒想到「善用」這筆難得的資料,那就太笨了!

把粉絲影迷們的資料建檔,只是有一筆達成率較高的資料基礎,要讓粉絲有遠離西門町與東區,保持「後長春時代」進戲院的動力,除了社群的組織動員(和粉絲博感情),還要搭配夠吸引人的行銷活動。以我來說,我平常除了會買票支持藝術電影,一般好萊塢電影也會進戲院看,如果新開幕的影城,在藝術電影能維持不輸長春時期的放映廳數,搭配「套票」或「藝文護照」等方式販售,比如說我買了號稱後長春時代的「叫春/回春卡」,只要儲值一定金額進去,可以不分電影類型與場次欣賞近期上映電影,買爆米花飲料還可以打折,在同一家戲院就能滿足多樣選擇,看得越多積點越多,還可以積點換電影相關贈品或電影票,何樂而不為?

「回春卡」的構想是有點天馬行空,但是在7-11推出iCash卡之前,有誰會先預先消費儲值買單?可能有吧,但我想要強調的是,粉絲要組織動員才會形成消費力,而消費習慣是後天養成的,我願意花2009元買十張(送一)長春電影套票,慢慢欣賞藝術電影,我也願意花2000元買一張「回春卡」,儲值積點看電影,看電影還兼有趣味性,很有吸引力阿!

此外,我一直覺得那些來長春看電影的叔叔阿姨們,極可能是電影行銷術一個新的甜蜜點。怎麼說呢?藝術電影的行銷手法,有種老固定在同一圈的感覺,試映的是媒體影評人居多,加上一小部份一般觀眾或部落客,如果不是習慣在網路上看影評、常在PTT電影版流連忘返,或碰上剛好一年一度的奧斯卡,很少人會知道藝術電影的消息。這些會來長春戲院看電影的阿姨叔叔,處於知青學生影評人的圈子之外,口碑行銷基本上很少碰到這群觀眾,他們可能只是存著「想來看好看的電影,就來長春逛逛」的心態,就揪了三五好友一起走進戲院,從營利的角度來看,有一群有閒有錢的肥羊自動上門,雖然為數不多,不宰來吃就太愚蠢了!

如果新影城可以設一個「藝文corner」,讓觀眾坐下來喝杯飲料、看看酷卡,無線上網讓影友即時寫下電影心得,那也很棒阿!如果能讓原本長春的服務小姐先生也回鍋服務,讓粉絲重溫長春特有的人情味,那就真正的「回春」了

長春戲院已經一去不復反,善用長春原本特有的觀眾族群,和其他綜合影城做出「差異化」,抓回長春固定的消費族群,藉此擴展並吸引其他客群,讓原本在長春看電影的叔叔阿姨知青學生,也順便進戲院看好萊塢電影,讓本來只看好萊屋電影的觀眾,有機會認識其他好看好食的藝文電影,把餅做大,魚幫水、水幫魚,才是戲院賺錢正道,戲院賺錢了,我們未來才有更多地方看優質好片。

唉,這「你來賺我的錢阿~」長篇大論可能不切實際,淪為打嘴炮,我既然想得到,其他人應該也想得到,只是實際上要如何執行才會成功而已。接下來紀錄我在長春的最後一天朝聖吧!以下是2月27日所拍: 



▲從松江路長春路口下車,在長廊的另一邊,遠遠就看到長春戲院的藍白招牌。



▲到囉!長春戲院請向右轉~ 



▲戲院外掛上大紅紙,寫著「長春戲院感謝您」。

▲平常都不用排隊,這天難得大排長龍,最後幾天,大家都是來製造回憶的。



▲很多人拿著大砲小砲拍攝留念。



▲走進麥當勞,上了樓梯就是長春戲院,我第一次來看電影時,知道要從麥當勞裡面上樓,還狐疑了一下。XD



▲站在與售票點的不是年輕正妹,而是身穿黑白紅制服的阿姨,笑容可掬沒有晚娘面孔,很是親切。聽說員工有些資遣,有些轉進新東家。



▲維榮之妻、飄洋過海愛上你的大招牌海報,路過觀賞的人。



▲她們好像是輪流站台,有些人在售票口看到,過一會又在收票處收票。



▲一旁的長凳,進場後可以先坐下喝杯水,等待姍姍來遲的朋友。

 

▲傳說中台北市赫赫有名的乾淨廁所,一定要拍照留念一下阿!



▲我是不知道男廁長什麼樣啦,不過女廁真的很乾淨,還有提供飯店等級才有的廁所座墊,衛生紙從來不缺、垃圾桶從來沒滿過(維持的這麼好,可能跟平常客人少也有關係XD)



▲天花板垂掛著大紅色的感謝標語。臨走之時,阿姨還是大聲招呼「謝謝光臨」,我也想對長春說「Thank You & Good Bye」!希望有朝一日還能相逢。

Share

叫好又叫罵,國片新希望?談《艋舺》與人的親疏遠近

 wallp2-1024.jpg

大概是因為對「艋舺」這片土地不熟,所以才能投入《艋舺》(Monga)劇情,這是我走出戲院的第一個想法;轉念一想,台灣人對「艋舺」的親切與熟悉,何嘗不是電影掀起票房與爭議的原因?這既陌生又熟悉的古早地名,牽動了男女老少台灣人的心。

 

《艋舺》是台灣近年來第一部商業上操作成功的國片,撇開主角們不斷以「幹你娘」掩飾的鱉腳台語、話說太白留白不夠,還不時有「文青」充當老師文謅謅一下,這部電影的確具備賣座的條件:包括引人入勝、看得懂不會睡著的劇情結構、熱血青春男兒的黑道冒險、少年男女/男男的小情小愛、極其稱職的優秀配角,而服裝及場景的美學考究,兼具復古與時尚感,漸顯悲壯哀戚的電影配樂更為電影增色不少。

 

看電影之前,稍微耳聞對《艋舺》的稱讚與抨擊,看完電影後,稍微能理解大家的反應,而這也是《艋舺》身為「國片」、「台灣電影」的成功之處!

 

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(常住台北特別明顯),大體來說方言母語不輪轉(包括福佬話/客家話/原住民話),除了鋼筋水泥建築物,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並不熟悉,這塊土地是怎麼發展起來的、有什麼風土人情、具備什麼文化底蘊,這些不是考試題目或聊備一格的校外教學,就是遙遠不相干的過去,平常也很少關心,電影裡的「艋舺」到底跟真實的艋舺有多少距離,可能不清楚也不太在乎。

 

 

▲艋舺的鮮紅與華麗、偶像與甘草的絕佳搭配,是電影吸鈔關鍵。

 

《艋舺》是拍給年輕一代看的電影,是以角頭黑道包裝的青春成長血淚史,煽情刻意有如鄉土劇,華麗直白有如偶像劇,但是電影仍具備吸引其他年齡層的元素,尤其是曾經和艋舺有過交集的中壯年人口,1987年的時間設定不會太遙遠,艋舺的衰敗哀豔還觸目可及,儘管人事已非物換星移,時空距離帶來的美感與期待,讓中老年人願意買票進場。

 

電影以人們有點陌生又熟悉的艋舺作為舞台,也正是因為這股不熟悉感和親近性,讓人人都成了影評,因為親近所以有能力批評,因為不熟所以大呼過癮。這樣說有點二元對立、把事情簡化了,但是我認為這是《艋舺》最成功的地方,它讓人們對電影產生各式各樣的情感連結,激起了正面負面、讚美毀譽等廣大迴響,這是以前國片所做不到的事情。

 

以往台灣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,不外無病呻吟的青春物語,或剪不斷理還亂的同志情愫,這些作品不是拍得不好、質感不高,而是曲高和寡難以親近,觀眾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,更別說花錢進電影院了,就連看過的人,大部分也以「看不懂」就打發,哪會引來眾多討論與共鳴?過去甚少有國片大眾化直白到讓觀眾「理解」的地步,現在好不容易有一部大家看得懂劇情、還點得出優缺點,而且願意批評指教的商業娛樂電影,這是十多年來《艋舺》能人所不能之處。

 

▲和尚(阮經天)對志龍(鳳小岳)的同志情愫若隱若現,電影拿捏得洽到好處。

 

當台灣觀眾「普遍」開始對國片斤斤計較,拿看好萊塢電影的眼光來審視《艋舺》,這不是國片走向大眾化、娛樂化的絕佳典範?若說《艋舺》的猛爆式票房是媒體炒作出來的,過去十幾年有那一部國片炒得起來、後繼有力?國片除了電影節的曇花一現,還有什麼票房可言?《海角七號》的成功是漸進式的口碑行銷,是奇蹟不是常態,撒大錢拍片、搞行銷宣傳才是商業電影的生存之道。

 

寫這篇文章時電影已上映半個多月,《艋舺》的好壞已經有很多人點出,不再贅述。阮經天超越偶像等級的內斂與層次感令人驚豔,陳漢典把俗辣小弟演得很到位,完全不會想到平常的搞笑風格,強大的配角群是《艋舺》作為一部黑道電影的成功關鍵,因為有馬如龍、王識賢等硬底子演員壓陣,角頭們的刀光劍影爾虞我詐才有說服力,《艋舺》才沒有淪為純粹的青春偶像連續劇。

 

我最介意的倒不是眾人批評的台語問題,也不是「I am your father」的畫蛇添足,而是電影說得太多、留白不夠,不時以文謅謅的旁白及文字和盤托出關鍵轉折,反而阻撓觀眾心領神會的瞬間,干擾了好不容易醞釀出來的情緒,大家朗朗上口的台詞如「意義是啥小?我只知道義氣!」「我混得不是黑道,是友情、是義氣!」不知道是事前疲勞轟炸或電影真的重複太多,看到最後我有點麻木。

 

至於有人擔心黑道電影教壞小孩,或是電影有消費艋舺、污名萬華之嫌。我認為

《艋舺》不是紀錄片,電影是虛構出來的故事,用完全寫實來要求商業電影是風牛馬不相及;當孩子的人品教育與地方的文化保存與認同維繫,會因為一部電影而失敗,這代表了兩件事:父母與學校教育的失職,及地方文史保存的欲振乏力與長期忽視,這些都不是一部電影該承擔的責任,責怪電影是本末倒置的簡單指控,忽略了讓孩子「變壞」、鄉土離親的真正原因。

 

《艋舺》是台灣近年來難得的商業佳作,集結友情、親情、愛情、艋舺文史、黑道險惡等食材,儘管有說得太多太滿、把觀眾當白痴之嫌,但也許正是這種大鍋炒的特色,才吸引了和艋舺或親或疏的男女老少,讓電影票房亮眼。推薦給大家囉!

 

 

★推薦!更多好看的國片底家~

 

其實這兩三年來,我覺得最好看、最對我味的國片是林志儒的《牆之魘》,勇氣可加以228為時空背景,主角們演技好,其情慾流動與信念堅持,扣人心弦令人震驚;《流浪神狗人》的多線敘事最終匯流成一場車禍,否極泰來令人會心一笑希望無窮; 《野球孩子》的純真信念,恐怕是職棒簽賭打假球後,還能讓人重燃熱血與期盼之作;《帶我去遠方》描述與眾不同的表兄妹,孤單又疏離的心碎;《歧路天堂》探討非法外勞雖然悲不成調,但題材發人省思,上過李奇的課還是去支持一下好了XD。

 

以上是我看過也寫過的國片(文章請點片名)。此外,《聽說》和《不能沒有你》都很好看,前者為聽障奧運量身打造,是清新可人的愛情小品電影,結局的回馬槍回得妙,但我不喜歡;後者改編自真實新聞事件,是官僚依法行政害人不淺的社會寫實電影,對觀者而言是一場震撼教育,兩部電影都值得一看。

 

★我和J媽話艋舺~ 

 

http://plurk.tw/java/plurk.php?url=3rmw9i

 

 

★值得一看的相關文章

 

艋舺繁華如煙 昔日角頭慨嘆

李先生解釋,當時風化區確實很混亂,有販賣人口的、賣毒品的,很多人靠著非法交易大發利市,警察和角頭也多有勾結,這部份和電影描述其實有所雷同。但電影中從頭打殺到尾,他認為,這些劇情很荒謬,只是電影想賣錢行銷的手法。

 

我為什麼反對電影艋舺

艋舺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觀點,值得一讀!不過我覺得,因為消費艋舺進而認識艋舺(or走馬看花?)的人越來越多,這也算是正向循環吧。

 

  1. ★電影預告

 

Share

《暮光之城續集:新月》少女的爽片!

個人評價:爽片無法評價XD(賣肉100分啦)

 web-image-dce2d22024f500299ef88ce16d331e61

 

《新月》(New Moon)的劇情,一言以蔽之,就是女主角貝拉失戀後邊自殘邊療傷、好人雅各賣肉還被發卡的悲傷故事,就是這麼簡單。而這麼簡單又俗套的電影,造就了全美影史開票首日賣座總冠軍(23億4850台幣),第一周週末票房紀錄還差點打敗《黑暗騎士》(請點我),榮登首週末票房季軍寶座(45億4328萬台幣)……。我的天,少年少女的力量真的很可怕阿!

 

儘管票房成績非常亮眼,但根據報導,《新月》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,影評們鬆了一口氣(咦?)的同時,對這部電影是負評居多。然而,若《新月》真是一部大爛片,為何還可以打破專業(男性?)影評人的眼鏡,創下票房佳績?

 

web-image-e6a8b063fe4a6fd8ae97c49d35f95c32

         ▲票房創佳績,這群狼人打赤膊賣肉是居功厥偉啊~

 

電影要賣座,卡司不見得要多堅強,特效不見得要多酷多炫,也不見得要拍得多好多有新意,有時候只要打中目標觀眾的「甜蜜點」,那鈔票就滾滾而來。

 

當電影散場,我身後的少女制服軍團大聲叫「好好看喔!」我就頓悟了這甜蜜點的絕妙位置:如果你/妳問我《新月》好不好看?我若說好看,不是因為電影拍得多好多美、劇情多震撼人心,或是打鬥多緊張刺激,而是因為它喚醒了我沉睡已久的少女心,《暮光之城》系列可說是專為少女量身訂做的「爽片」,爽片不一定拍得多好,但看了就是會爽阿!

 


web-image-132a506618320a927757a2202160f1c9

web-image-52178956cbe1b833046027e00e9fbde5

▲憂鬱深情愛德華和純情猛男雅各,選誰才好?我接受你小狼狗~

 

 

皺眉裝深情的憂鬱吸血鬼、大秀胸肌背肌六塊肌的純情猛男狼人之於女性觀眾,就好像《星際大戰》身穿奴隸裝的莉亞公主,或是《變形金剛》的修車辣妹梅根福克斯之於男性,皆是慾望的具體投射;而對每個女人而言,也許心中都有一小部份很像那為情所傷、夾在中間左右(不)為難的貝拉,《新月》不合常理的愛情故事,更描繪出超乎現實的完美:哪個女人不曾夢想和貝拉一樣,談一場一生一世刻骨銘心的愛情(而且還是和憂鬱帥哥)?就算失戀情傷到想自殘,又幸運有「好人」愛相隨(而且還是幼齒猛男)?更何況,周旋在兩個男人間的左右為難、享受愛情的曖昧與陪伴,這些在現實生活中不是…有點熟悉嗎?

 

話說,甩了人又回頭是岸的深情吸血鬼愛德華,和一路相隨的幼齒猛男雅各,妳又會選誰呢?


 


[polldaddy poll=2340827]



也許我對《新月》這部電影的寬容,是建立在沒看完原著小說的前提下(第一集我就看不下去了),無法得知到底刪節了多少,我沒有預設立場、也沒有粉絲般的期待。以電影而言,我甚至覺得《新月》拍得比《暮光之城》好多了。我很不習慣《暮光》歪歪斜斜的打鬥畫面,而吸血鬼麵粉撲太多、太閃閃發亮,都讓我忍不住噗ㄘ一笑(請點我)


《新月》前中段的失戀療傷是很拖戲,但是狼人大方露胸肌的「養眼畫面」讓我覺得時光飛逝歲月如梭阿XD;看預告時覺得狼人變身有點虛,然而在大螢幕上的表現比我想像得強而有力多了;後段出現的義大利吸血鬼貴族佛杜里一家,則是讓我眼睛一亮,達珂塔芬妮飾演的吸血鬼珍,出現少但存在感驚人,比起貝拉動不動簇起秀眉亂抓頭髮,珍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吸睛許多,麥可辛有演出大反派的偏執與神經兮兮,讓我有一點不寒而慄。

 

web-image-63b629c138a3db3bca5b1cf95c501376web-image-d5c793007b927dced726f70644054aba

▲讓人眼睛一亮的吸血鬼貴族佛杜里一家

 

《新月》最叫人詬病的,恐怕還是老問題:感情的鋪陳。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何貝拉對愛德華這麼死心踏地、義無反顧,雅各的「趁虛而入」,也沒有撼動她對愛德華的感情,還不顧人類老爸的存在,堅持要變成吸血鬼和愛德華長相廝守,好人難為,貝拉的「選擇」讓我不禁為雅各掬一把同情的眼淚阿。然而,這個老問題似乎會變成《暮光之城》系列的原罪,最後演變成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。而且老實說,比起《新月》的愛德華和貝拉,我更不明白電影《哈利波特》裡的哈利是怎麼愛上金妮的阿XD

 

web-image-86b9a15fd030ffc3a8cfdfd3d0ba4a59

    ▲食物鏈的愛戀是不需要理由的!

 

爽片不見得人人愛看,青菜蘿蔔各有所好,雅各愛德華各有支持,那也無坊。電影是娛樂也是鴉片現實生活中的愛情要考慮的太多了,想欣賞《新月》的話,基本條件是還有一絲絲「少女心」,請撇開一切理性思考,不要質疑他們是否真愛上彼此,也不要問他們為何愛得死去活來或是變心太快,不論是對愛情還有美好想像的青春少女們,或是想暫時逃避殘酷現實的敗犬熟女,就讓動情激素快速飆升,跟著感覺尖叫流口水就對了!


男人的話…我覺得《暮光之城》根本是一部把妹寶典(請點我);身為曾經被發卡過的好人們,豈能不看《新月》引以為鑒?知道雅各的遭遇怎能不心生警惕?(「不要逼我選擇,因為我永遠選擇的是他」這句話真是比「你是個好人」還傷100萬倍阿)

 

web-image-4121cb71bd962f249e1fc0154dc220b1

    ▲看到這一幕「來抓我阿~」,我終於忍不住笑出來了XD


●暮光之城相關網誌~

暮光之城的愛德華教你把妹!

《暮光之城》餓羊撲虎爆笑羅曼史

《暮光之城3:蝕》之百萬小學堂!


●不是愛情爽片更值得一看的電影

《血色入侵》吸血鬼「童」話的輪迴→這才是純愛阿!

《無聲婚禮》當幸福時刻被時代巨輪消音

《紐約愛情故事》愛與被愛的抉擇

《帶我去遠方》當與眾不同只有彼此瞭解時


●相關報導

你不能錯過暮光之城:新月的十大理由

環球綜述:《新月》票房驚人 蘭伯特大賺眼球

→與該片取得的驚人票房相反,當地媒體几乎無一例外的給予了劣評。認為本片情節拖沓、內容膚淺的評論成為主流。但這並不能阻止女性觀衆對該片的喜愛。

The Top Five Reasons to See ‘New Moon’

→對於「吸血鬼會少發亮一些」這一點,真是不能同意更多了XDD

The Top Five Reasons Not to See ‘New Moon’


●《新月》預告



●看了預告首播的粉絲,反應比預告還精彩 XD

 

 


 

 

Share

《血色入侵》灰暗版暮光之城!吸血鬼「童」話的輪迴

個人評價:★★★★☆4.2顆星


就某種程度而言,《血色入侵》(Let the Right One In)可以稱作灰暗血腥版的
《暮光之城》(請點我。同樣是吸血鬼的故事,《血色入侵》的吸血鬼可不是吃素,而是殺人好像殺雞、把人血當豬血在吃;《暮光之城》愛德華與貝拉的相遇相戀,被視為跨越重重阻礙的命定愛情,是每個懷春少女夢想中的浪漫戀曲;《血色入侵》中伊萊與歐斯卡的相知相惜,是跨越物種與性別的純愛,卻也是命運輪迴的終章與序曲。

 

不過,《血色入侵》這段人鬼殊途的禁斷之戀,怎麼會發生在12歲小孩之間?


 瑞典電影《血色入侵》是改編自恐怖小說《血色童話》。12歲少年歐斯卡住在冰天雪地的北歐小鎮,在學校飽受霸凌,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他只能每日氣悶回家,用匕首割樹皮洩恨。某一天午夜,歐斯卡又在中庭發洩,遇到了剛搬來隔壁、和「父親」同住的伊萊,缺乏朋友的歐斯卡對寂寞的伊萊伸出友誼之手,伊萊還教他對欺負他的人還以顏色,慢慢地,鎮夜相伴的兩人感情日漸加溫,超越了尋常友情。


 

▲慘綠(或說慘白XD)少年歐斯卡和12歲已經200年的「非少女」依萊


與此同時,住家附近接二連三發生放血殺人慘案,兇手就是伊萊的父親!某日伊萊父親的行徑終於敗露,他嘴裡喃喃念著「伊萊」,選擇潑酸自毀容顏及聲帶……究竟伊萊之父還有什麼不為人知的事情?歐斯卡也終於發現,原來伊萊是活了200年的吸血鬼…他還會接受殺人不眨眼、吸血當吃鴨血的伊萊嗎?


 ▲替伊萊蒐集人血,這是他一生唯一在行的事情。

 

想要看清伊萊和歐斯卡的未來,其實要觀察的是伊萊和父親的現在,這也是電影行進中,導演一直不願明說、電影吊人胃口的地方,而我一直到了最後才恍然大悟。《血色入侵》不單是以鮮血渲染的恐怖片(嚴格說來它其實沒很恐怖),這部電影更像是劇情片,它描繪的情感很難歸類,兩個孤單的靈魂彼此找尋慰藉,很難說它只是友情,也很難說是愛情,但是可以肯定的是,大概只有12歲時付出的情感才會如此純粹,才能如此為了喜歡的人奮不顧身、無怨無悔。


頭尾呼應的飄雪,一切盡在摩斯 漢堡 密碼中。Let the Right One In,在對的時間,讓對的人進入彼此心門,這是一段只可能存在於12歲的愛戀。


 


P.S.愛德華我錯怪你了!之前我還嫌你爬樹的樣子好醜,原來吸血鬼真的會爬樹(請點我),而且不分歐美,爬樹的樣子都一樣阿!


★相關新聞

《血色入侵》導演逼作者自宮結局電影新聞/KingNet 影音台–影音新聞

《血色入侵》美國版開拍在即/開眼e週報 vol.240


★精彩預告



[youtube=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qPTt0u7aofU&w=523&h=436]








Share

《帶我去遠方》當與眾不同只有彼此瞭解時

個人評價:★★★★☆ 4.1顆星

 「每個人一定有什麼地方和別人不一樣阿,如果每個人都一樣,那這個世界不是很無聊嗎?」阿賢對色盲的表妹阿桂說。旗津的天空很藍,兩小無猜的表兄妹一塊騎著單車,沿著漁港道路嘻笑打罵、無憂無慮。

我沒料到的是,當開朗的阿賢說這句話時,其實也是說給自己聽。

View Post

Share

《無聲婚禮》當幸福時刻被時代巨輪消音

無聲婚禮poster-11個人評價:★★★★☆ 4.3顆星
《無聲婚禮》(Silent Wedding/Nunta Muta)開演10分鐘,我以為播映室放錯電影了,因為鬼影幢幢,哪來的「婚禮」?開演20分鐘,我以為這是一部鄉土喜劇,因為盡是年輕男女在田園激情嘿咻與老爸逼婚場景;開演30分鐘,我被逗得闔不嚨嘴又不禁暗自擔心,我開始瞭解,原來一切早已成定局。
羅馬尼亞一組專門在各地獵奇的靈異節目製作團隊,一行人隨著市長驅車前往一處村落,眼前矗立著共產黨時代留下的破敗工廠,黑衣女子三三兩兩站在遠方角落窺視著,這裡只有村落曾經存在的蒼涼遺跡。這個村莊發生了什麼事情,變成如今這般場景?

這一切要從市長小時候說起,那一年是1953年,共產黨徵收了村中的土地,農夫無田可耕,知識份子無書可教,小情侶瑪拉和顏古在田野間做愛做的事,只見坦克車在遠方逡巡。生活雖然不如人意,但樂天知命的羅馬尼亞人仍懂得苦中作樂,一群大男人在酒吧飲酒做樂,極盡揶揄之能事,對鱉腳的共產黨幹部冷嘲熱諷。
瑪拉的父親借酒澆愁,悶悶不樂,抬頭見到顏古進了酒吧,劈頭就問:「說!你是不是上了我的女兒?」眼見衝突一觸即發,一群人不是勸架就是摩拳擦掌,顏古這才鬆口說:「好啦!我會娶瑪拉滴~」
silent wedding-01 ▲對瑪拉惡言相向的粗鄙老爸,原來是擔心女兒被糟蹋阿。
於是,婚禮開始準備了,這在村落是何等大事?殺豬宰羊不消說,親朋好友自遠方來,全村不分男女老幼紛紛盛裝出席,豈料討人厭的共黨幹部也出現了!孬孬的村支書身旁站了兩位中央派來的高官,一臉嚴肅向新婚夫妻及現場來賓宣佈:國父史達林過世了,全國守喪7天,這段期間不准笑、不准踢足球、不准辦婚禮、不准辦葬禮!
▲蝦咪?連葬禮也不能辦?那是不是連史達林同志的葬禮也不能辦?
婚禮被迫取消,可是牲口都宰了,人都來了,叛逆的村民怎麼可能收手?於是,到了夜深人靜時,大家手裡拿著酒菜和樂器,三三兩兩紛紛冒出頭,悄悄地回到室內舉行一場「無聲婚禮」。
這場「無聲婚禮」無疑是整部電影的高潮,螢幕內一桌子人比手畫腳不發一語,螢幕外的觀眾哄堂大笑喜不自禁,明明心裡隱約覺得不對勁,仍然忍不住開懷大笑。婚禮本該熱熱鬧鬧,這是一場被迫消音的婚禮,笑鬧中,無聲婚禮其實也是無聲抗議,不論靜默以對或起身反抗(在電影中僅是瑪拉的父親忍不住喊道「這是婚禮阿,可惡!」),時代巨輪終究壓碎了幸福的憑依。
無聲婚禮poster-2 無聲婚禮poster-4 無聲婚禮poster-5
▲嘴巴逐漸緊閉,幸福時光日漸消音。
除了寫實的農村日常縮影與結婚場面,電影還有一些奇幻成份存在:暗戀顏古的神秘女孩、馬戲團過境時熱鬧又疏離、穿著新娘禮服的牽線人偶,都若有似無暗示著劇情走向,現實與奇幻交錯在一起不顯得突兀多餘,輕鬆寫意的配樂配上自然不做作的噴飯笑料,羅馬尼亞導演賀拉提‧馬拉耶拉(Horatiu Malaele)真的很厲害。
《無聲婚禮》高反差的悲喜劇性格帶給我很多驚喜,它掐頭去尾是一部喜劇,首尾相連就成了一部悲劇。當時間回到現代,對於到處搜奇的媒體而言,這只是一個靈異故事罷了,時代下的悲劇他們又能體會多少?談笑間,幸福只能回憶。


▲婚禮無聲變有聲,大難即將來臨…

圖片來源:《無聲婚禮》羅馬尼亞官方網站

★東歐或共產國家相關電影(附連結)
《4月3週又2天》同坐一條船的無奈互助
《竊聽風暴》為何出賣枕邊人?共產體制下人性的掙扎
嘻笑怒罵暴力相向《請對我承諾》

★無聲婚禮精彩預告(對啦,我又lag太久…)

Share

《我一直深愛著你》親情,讓人心碎又堅強

2009年,凱特溫絲蕾是金球獎矚目的焦點,大家似乎都忘了和凱特同場競技的女星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(Kristin Scott Thomas),她以法國電影《我一直深愛著你》(I’ve Loved You So Long)入圍最佳女主角。我沒看過克莉絲汀任何一部電影,在對她一無所知的情況下,我進戲院看了這部片,完全被她絲絲入扣、感人肺腑的演技折服,我相信,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是今年金球獎的最大遺珠之憾。

電影一開始,茱麗葉(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 飾)叼著一根煙坐在窗邊,眼裡透漏著無以名狀的滄桑與疲倦,沒多久一位俏麗的短髮女郎莉雅(艾莎齊柏斯汀 Elsa Zylberstein飾)出現了,她笑得有點靦腆,舉手投足有些不安,原來,這是一對姊妹相認的場面,她們有15年不見了。【以下有雷,不喜勿入】

 

隨著劇情逐步開展,我們一點一滴拼湊出茱麗葉謎一般的過去:這15年來,茱麗葉身在何方?原來是坐牢去了;那她是犯了什麼重罪,使她被家族刻意遺忘,必須入獄服刑15年?是謀殺罪;她又是殺了什麼人?親生兒子。謀殺親子的罪使她不被社會接受與諒解,妹夫的疑慮、小孩的童言,明明是家庭溫馨聚首,緊張的氣氛卻一觸即發。

 

茱麗葉的更生之路並不順遂,從她找工作的過程,我們知道原來茱麗葉曾經是一名醫生,那負責挽救性命的醫生,又為何終結自己兒子的生命?

 

 

▲就算姐妹情深,15年的空白與隔閡,是無法一夕之間彌補的。

 

親情讓她入獄,也是親情讓她決定活下去。電影行進中,心中疑竇一個一個浮現,我大概猜得到劇情,但當真相大白的時候,仍然不禁淚流滿面,是妹妹一路堅定無悔的支持,讓茱麗葉逐漸重拾破碎的生命,茱麗葉有苦難言,片尾「我在這裡」的聲聲呼喚,不就是她痛徹心扉的吶喊嗎?「我」一直深愛著「你」,是母親對兒子的深情,也是妹妹對姊姊的深情。

 

在書寫的過程中,我一路掙扎要不要爆雷,後來發現除了影評人聞天祥的文章(請點這裡),其他人影評心得甚至是預告片,都把雷爆得差不多了。當我看著預告重溫劇情,把自己觀影心境逐字逐句寫下,心情仍是激動不已。因此,請原諒我這次沒有步步為營建構文章吧!這是一篇感性大於理性的電影心得。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的演技我私心認為無可挑剔,她遇到《為愛朗讀》的凱特溫絲蕾,只能算她倒楣。

 

我十分推薦《我一直深愛著你》,非常適合在午夜時分,咀嚼親情的堅韌與心碎。

 

Share

《非誠勿擾》好人也能出頭天的勵志電影!

以下是一篇偽裝成《非誠勿擾》影評的個人徵婚啟事……。

 

 

pw_fich4133060703-FINAL

 

你想找一正妹就別來了,你想找一富婆就別見了,沒有大學學歷的免談,回教男人免談,不愛貓狗的免談,省得咱們互相都會失望。林志玲和梅根福克斯那種色藝雙全的是不會來徵你的婚的,當然我也沒做嫁給小布的春秋大夢。你要真是一型男我也吃不下,沒期待你長得跟GQ封面一樣,看一眼就口水直流,外表順眼,內心開放,身心都健康的一般人就行(這是實在話,身高不到170、體重超過100的俺都交過),要是多少還有點幽默就更靠譜了。


千萬別囉唆,歲數可大可小(正7負3吧),能和我時常有上天下地的理性激辯(還要能聊垃圾話),也許十句話才能給哄回現實,頂多有點兒不服輸地噘嘴氣惱,然後就該幹麼就幹麼去了。我喜歡會烹飪的男人(因為我不會煮唉),每次炒的菜都像快炒100買回來的一樣,說得夠具體了吧。


自我介紹一下,我,年紀已經快拉警報,可惜是異性戀,日子過得去,吸二手煙還會喝點小酒,研究生身份出外混的,在島內(故意用的別挑毛病)生活了20幾年,沒認真念好書,蹉跎中練就一身養狗技能,現在論文寫不完跑去工作,實話實說應該正名為沒有老闆沒有儲蓄沒有學位的「三無真草莓」(我真的有草莓鼻的困擾嘛)。


性格有時OPEN有時CLOSE,人品A–,不算無腦人,天生有原則,通姦不犯法我也搶不了人(我支持通姦除罪化),紅燈右轉駕照被扣也會幹聲連連,命中注定想學壞都當不了壞女人。總體而言基本上還是屬於對人群對社會有益無害的一類。有意者留言,非誠勿擾。

 

 

結論:寫徵婚啟事比寫影評容易多了!(註1)

 

 

———————-以下進入正題分隔線———————-

 

 

《非誠勿擾》是部會讓觀影者從頭笑到尾、偶爾會有點鼻酸的愛情故事。「三無海歸派」秦奮(葛優飾)憑著三吋不爛之舌天價賣出發明「分歧終端機」成了富豪,40好幾仍孤家寡人,想要找伴的他便在網路上發徵婚啟事,絮絮叨叨條件可多,碩士不要,女企業家不要,最後以「非誠勿擾」作結。


雖然他把話講在前頭,還是有很多怪咖找上門,暗戀他已久的男同鄉、墓地推銷員、性冷感寡婦、替孩子找爹的台商女兒(徐若瑄飾)、少數民族公主,還有「天仙級美女」找備胎療情傷的空姐梁笑笑(舒琪飾)。然後,一個為忘記舊愛找新歡,一個把機緣當作天上掉下來禮物,兩人便以結婚為前提,赴日本展開一段療傷與尋找真愛之旅。

 

這部電影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葛優的妙語如珠,藉著他與一干女人的對話,幽默點出現代愛情觀的功利性。我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,總有一點皮笑肉不笑、沒有笑到心坎裡。說穿了,這是一段美女與野獸終成眷屬、好人修成正果的勵志電影,秦奮孤注一擲押對寶擄獲美人心,對於普天下好人是一計強心針,但對於沒有天仙級美貌美腿的女人(如我)來說,就少了點激勵與感動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▲秦奮說「我愛上妳了」你沒愛上她才奇怪吧?

 

還有一個不解之處,就是秦奮和日本地陪兼好友的關係。兩位好朋友要分道揚鑣時,不知今日一別何時才能再見,秦奮語帶哽咽,要他保重…然後把一疊錢塞給他,他也收下了!鏡頭拉長,友人駕車緩緩駛去,在鄉間小路蜿蜒,他的背影一抽一抽的,是在暗自哭泣吧,這…是因為拿到的錢不夠多嗎(誤)?好友互道珍重再見還有金錢往來,這是怎麼一回事?


據說《非誠勿擾》在中國上映時,創下影史賣座紀錄,片商在台灣以「中國版《海角七號》」作為宣傳話語。對於這句話我有點不同意,倒不是因為意識形態的問題,而是我認為兩片在兩岸賣座的原因不盡相同。


在我看來,《海角七號》能夠在台灣創下國片輝煌的賣座紀錄,除了本身是一部成功的商業電影,更是因為台灣幾乎各個階層男女老少,都可以把個人生命史投射到劇中人的境遇,我們在電影裡看到了台灣的悲劇歷史、徬徨當代和美好未來,這在無形中慰藉了人心(註2);《非誠勿擾》顯然沒有橫跨時代與階級的視野,但的確是描寫中國當代愛情觀挺傳神的小品電影,也許正是「非誠勿擾」這樣的普世愛情觀才締造票房佳績。

 

●相關文章:《非誠勿擾2》好聚好散,好散好聚?(順便來個小調查) – http://jjhsu.pixnet.net/blog/post/28224199


註1:這段「徵婚啟事」是參照電影而寫,想看秦奮的原版徵婚啟事可以搜尋「非誠勿擾徵婚啟事」,就會出現海量中英文版對照啦。喔,對了,其實我沒想結婚啦,不過想交個朋友可以在底下留言,或是加入我的噗浪隨便哈拉,一樣非誠勿擾!

 

註2:會拿「海角七號」出來對比,除了是片商宣傳使然,也是因為很久沒有一部電影可以讓我家老中青三代人同時坐在客廳、還紛紛對此發表高見呢,我想「非誠勿擾」是少了這份魔力。

  

 

 
http://plurk.tw/java/plurk_hana.php?url=16u7sm&width=500

Share

關於台北電影節的「熊庹」,我略知一二

不重要網友的大鳴大放
日前,我在自己部落格寫了一篇文章,評論今年台北電影節選片失焦、商業掛帥,共有30部已上映、將上映電影在台北電影節播放。沒想到文章發表沒多久,就有一位「無言」網友匿名踢館,說我「既然這麼不認同,那何必還要參加電影節舉辦的部落格達人甄選」;接著網友lindyeh留言,質疑才剛下片的「琴戀克拉拉」轉眼就回鍋電影節有待商榷。沒過多久,一位「不重要」網友留下讓我很無言的迴響(如上圖)。

View Post

Share

選片失焦,商業掛帥!談為何我支持「呵護」台北電影節

說來奇怪,我並沒有躬逢其盛,參與過叫好又叫座、由影評人聞天祥負責的台北電影節,我更不是各大影展的積極份子,會發了瘋似地到售票點搶票或徹夜排隊。老實說,今年是我看「台北電影節」的第二年,但從去年開始,我就對台北電影節頗有微詞,不是選片選得好不好、夠不夠代表性、有沒有邏輯的問題,我對電影並沒有熟稔到足以批評選片原則的地步。


引起我不滿的核心問題是:為什麼拿台北市文化局經費舉辦的台北電影節,會播出未來兩個月內就要上映的電影?甚者,為什麼會播出市面上已經找得到DVD的電影?去年讓我傻眼的是《吹動大麥的風》,今年更多了,除了我有VCD的《再見列寧》,國片方面包括《練習曲》、《一八九五》、《渺渺》……,有些連第四台都撥過了吧。我不禁想問,堂堂「電影節」難道選不出更具代表性、台灣平常難以得見的優秀作品嗎?

View Post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