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魔魅峽谷》迎向美好的未來?–2007女性影展

原名:Phantom Canyon
出品:美國(動畫片)
導演:史黛西.史提爾斯 Stacey Steers
年份:2006年
片長:10min
經歷:2007 日舞影展競賽片

太抽象的影片向來不是我的菜,所以,這一部動畫看不太懂也不意外。

我不太清楚它到底要表達什麼:蝙蝠男的翅膀象徵的是對女性的束縛?那堆爬來爬去的海蟑螂又代表什麼意思?女主角走入蝙蝠男的血盆大口後,走進類似子宮的地方,看到小蝙蝠男(愛的結晶?)從盒子裡面爬出來,那個盒子是隱喻潘朵拉的盒子嗎?如果是的話,小蝙蝠男象徵的是希望?動畫最後結束在女主角和小蝙蝠男手牽手走向「魔魅峽谷」。比較肯定的是,全片以黑白線條和類似點畫的方式呈現,視覺看起來很有「魔魅」之感。

Share

《在黑暗中漫舞》非法移民的悲歌–第二屆殺人影展


說來慚愧,對於廢除死刑這件事,我一直沒有深入思考過。今天汐止又是綿綿細雨,看在第二屆殺人影展「完全免費」的份上,我開車出門,準備看《在黑暗中漫舞》。

畫面一開始由一堆混亂的色塊組成、漸次轉換成不同形狀的紅。開頭十分鐘,覺得畫面陳舊,鏡頭晃來晃去,很不穩定,心想這到底是幾十年的片子?看得我頭昏腦脹。【註一】但隨著歌舞的開始,我漸漸投入影片的敘事。

故事是這樣的。1964年,共產主義的東歐與資本主義的美國壁壘分明,捷克籍女子莎瑪(碧玉飾)【註二】及唯一的兒子小金都深受家族遺傳的弱視所苦,而且隨著年齡漸長,有失明之虞,莎瑪的視力已經快不行了,因此帶著兒子非法移民到美國,為的就是替兒子開刀醫眼睛。莎瑪為了盡快存夠開刀費,在模具廠日以繼夜不停打工,連兒子的生日禮物也不願意買,幸有房東比爾夫婦、同事凱西及暗戀他的美國人傑夫關照,合力買了一台二手腳踏車送給小金。幾個人在河邊橋上,看著小金開心地騎腳踏車,莎瑪露出滿足的微笑。
儘管生活困頓,莎瑪仍不忘心愛的歌舞劇,她在下班後參加歌舞劇團,樂此不疲。她愛做白日夢,把模具廠規律的機器聲音想像成樂曲,男女工人化身為曼妙舞者,整個工廠就是舞台,她與舞者們一起歌唱、跳舞。

影片到這裡,還有守望相助、絕處逢生的氣氛。

比爾的生活並不如意,警察的薪水不足以負擔老婆奢侈的天性,面臨債務問題,房子可能要被銀行拿走了。他向莎瑪訴苦,堅強的莎瑪則告訴比爾自己快瞎了,叫他不要洩氣,兩人互相保守秘密。莎瑪後來因為疏失被工廠開除了,她已經沒辦法再存錢,準備將存的2061元1角拿到醫院付手術費,卻發現錢不見了。他到比爾家討錢,比爾反咬一口栽贓莎瑪為了錢勾引他,最後,在一片混/慌亂中,莎瑪開槍殺了比爾。傑夫並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情,他依約開車送她到醫院附近,莎瑪趕緊將錢拿給醫生。

莎瑪被捕,出庭應訊,這大概是最荒謬、諷刺的審判過程了。控方律師極盡能事毀謗莎瑪,指證歷歷,說她恩將仇報、擁抱共產主義。為了不讓小金知道自己可能失明的事(因為擔心會使視力惡化),除了比爾,莎瑪從來沒向其他人說過存開刀費的事,還編造謊言說薪水都匯回家鄉的父親。謊言在法庭上被揭穿了,莎瑪不為自己辯解,法官宣判莎瑪一級謀殺罪成立,處以絞刑。

傑夫發現了開刀費的事情,與凱西重新聘了一位律師,要幫莎瑪翻案。當莎瑪得知律師費是用那2061元1角,她怒斥凱西不顧小金的眼睛,說小金的未來才是最重要的事,而不是蹲在牢裡的瞎眼女人。莎瑪最後拒絕翻案,迎向絞刑台。

最後的107步並不容易。從囚房到刑場,莎瑪腿軟,女警以腳製造踢踏聲,讓她在幻想的舞台上走向死亡。在絞刑台上,她腿軟站不直,被固定在木板上,她不願矇黑色頭巾,嘶喊著說她不能呼吸,瞎子矇頭有何意義?女警要求免去罩頭巾,警官說要電話請示。

在等待上級回電的時候,莎瑪哭喊著兒子的名字,一次又一次,凱西見狀趁空檔上了絞刑台,把一副眼睛放在她手上,說她的決定沒有錯,小金已經動手術了,他現在就在刑場外,他可以看到未來的兒孫,可以看到美好的未來。莎瑪似乎平靜了,她的歌聲響起,訴說他對兒子的愛,此時電話鈴響了,絞刑台上的板子抽起,歌聲嘎然而止,眼鏡掉落在地板上,莎瑪的身子在空中晃呀晃,結束了悲慘的一生。

我在眼睛紅腫下走出電影廳,如果殺人影展的目的,是為了推廣廢除死刑的理念,那看完《在黑暗中漫舞》,至少讓我開始思考死刑這件事。

這部片可以看到很多問題的縮影,例如非法移民。歐洲非法移民到美國一直都存在,這其實是國際勞工的供需問題。美國缺乏低階勞工,因此對外國移民欲拒還迎,而這些異鄉的勞工,從事最辛苦的勞動工作,卻因為屬於弱勢團體,薪水低廉,生活、工作沒有保障,遇到問題也沒有資源處理。莎瑪的律師費就是一例。

例如司法正義。莎瑪罪不致死,但在陪審團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,控方律師極盡煽動之能事,法院委派的辯方律師的消極態度(後來的律師說「法院派來的律師沒有一個好的」),法官宣判了莎瑪的死刑。司法並沒有伸張正義,案件沒有獲得公正處理。

最後,是死刑問題。死刑為什麼存在?在古代農業社會,「殺人者死」、「以眼還眼」是古代律法的精髓,除了表現出人類直接的復仇情緒,還和當時的國家組織及糧食情況有關。養犯人是需要組織運作及糧食的,要等到官僚組織健全了,國家機器得以順利運作,而且老百姓能夠溫飽,國家才能建造監獄,把罪不致死的犯人關進來;商業的出現則使後來的法律更加多樣化,把人圍毆致死並不能解決問題,為了處理糾紛,使得生意能夠繼續做,賠償等替代性懲罰方式漸漸出現。

按照這個邏輯推論,官僚組織越成熟、人民生活不虞匱乏的社會,監獄越發達,監獄能夠關的犯人越多,就不一定非得處死犯人。

然而,時至今日,死刑仍舊存在。

如果我贊成廢除死刑,不是因為死刑會使含冤的人無法平反。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,死亡是最終極的悲劇,但就算死刑廢除了,冤獄仍然持續發生,要使司法系統體現正義,是另一個問題,不是廢除死刑就可以解決。

死刑的存在,是對國家及人性最大的諷刺。這代表了國家的無能,必須以死亡這種終極手段來恐嚇人民,達到維持治安的目的;這表示人類的復仇慾望從不止息,但以眼還眼除了一時的快感,並不能帶來心靈的平靜,被害家屬不必選擇forget(遺忘),但可以試著forgive(原諒)。

我希望,廢除死刑,能夠使國家以更進步的方式正視社會問題,廢除死刑,能夠具現人性的良善力量。
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Dancer in the Dark
出品:丹麥
語言:英語
導演: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
編劇:拉斯馮提爾 Lars Von Trier
演員:碧玉 Bjork Gudmundsdottir、凱瑟琳丹妮芙 Catherine Deneuve、尚馬克巴爾 Jean Marc Barr
片長:140 分鐘
年份:2000年
經歷:2000年坎城影展 金棕櫚 / 最佳女主角獎

註一:1995年3 月13日拉斯和另一名導演湯馬斯溫特保(Thomas Vinterberg)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簽署「逗馬宣言」(Dogma95),針對現今全球的拍片模式提出其反潮流的新概念。其中第三條是:必須使用手提攝影,任何移動或是固定的鏡頭,只允許在手提攝影裡完成(不得使用三腳架,影片必須在取鏡的現場完成)。難怪整部影片晃動得比較厲害,但也呈現角色與場景更真實的一面。資料來源http://www.lib.nthu.edu.tw/library/avcenter/list/intro/VR020347.htm

註二:女主角碧玉(Bjork Gudmundsdottir)是冰島的創作型歌手,11歲就出了第一張唱片。導演拉斯馮提爾(Lars Von Trier)找她做這部片的音樂,並試圖說服他參與演出。一年之後,導演烙下狠話說「沒有你的參加,這部片就拍不下去了」,碧玉才終於答應擔綱演出。這是她第一次的電影作品,卻讓她得到2000年坎城影展最佳女主角,達到了大部分女演員終極一生的目標。但之後她拒絕再當演員,因為。「我從沒想過要當個演員,我覺得那不是我的領域。」參考資料:http://movie.starblvd.net/cgi-bin/movie/euccns?/film/2000/DancerInTheDark/DancerInTheDark.html

Share

《熾愛》重點不是接受 是分享

如果單從中文片名「熾愛」,或是海報上的標語「情愛跨界,情慾逆流」,八成會以為這是一部很濃烈的同志愛情電影,實則不然。這部影片從很生活的一面,談愛情、友情與親情。

一開始我就十分納悶,這一群性別、年齡、職業差異很大的人,是怎麼變成朋友的?心中帶著這個疑問,隨著劇情的推演逐漸獲得解答。

電影從一群朋友的聚會開始。羅倫佐(Lorenzo/Luca Argentero飾)(的油…阿,不是)邀請新朋友保羅(Paolo/Michelangelo Tommaso飾)參加死黨們的聚會。這一群死黨的組成很歧異/奇異,羅倫佐和達維(Davide/Pierfrancesco Favino飾)是一對恩愛的同性戀人,安潔莉卡(Angelica/Margherita Buy飾)和安東尼歐(Antonio/Stefano Accorsi飾)是一對事業有成的夫妻,自稱老派Gay的Sergio(Ennio Fantastichini飾),原來是達維「第一任太太」,還有暗戀羅倫佐、抽煙喝酒嗑藥樣樣來的羅貝塔(Robena/Ambra Angiolini飾),及愛管閒事、噸位很大的妮維爾(Neval/Serra Yilmaz飾)。這群人時常聚在一起吃喝玩樂,談天說地,不亦樂乎。

不過,這樣歡樂的小團體,每個人還是有自己的心事。例如,羅倫佐到安東尼歐上班的銀行借錢,意外發現安東尼歐搞外遇,他要不要對安潔莉卡說出真相呢?說了會不會造成他們離婚?羅貝塔的生活渾渾噩噩,除了海洛因其他毒品都吸過,他對羅倫佐的愛意又只能藏在心底,該如何是好?妮維爾像個管家婆,老是擔心朋友們的問題,她知道安東尼歐外遇,還自己找女方談話,吃力不討好就算了,安潔莉卡知道後,還挨了她一頓罵。


羅倫佐有一段獨白是這樣說的:「我喜歡安穩,不喜歡驟變。看到達維跟朋友們一起,總讓我覺得心安,希望可以這樣到永遠。可惜,這個世界,沒有永遠這回事。

羅倫佐是這個小團體的康樂股長,他是派對的召集人,是度假計畫的發起人,只要他一號召,雖然大家會抱怨幾句,還是會聚在一起歡笑。這樣微妙的平衡,在羅倫佐的驟逝後,悄悄的瓦解了。羅倫佐意外的死亡,牽引出每個人的情感糾葛。

我只挑幾個比較有感觸的部分來分享。

羅倫佐的父親與繼母來了,他們來見病重的兒子,遇上兒子的情人達維,兩個男人面面相覷,自然十分尷尬。羅父一直不願正視兒子是GAY的事實,他的繼母與Sergio有一段談話很有趣,也很重要,暗示了她嫁給羅父後的不如意(例如放棄美髮師的工作),羅倫佐對於她的不接受,而在羅倫佐的出櫃宣言後,羅父並沒有趕他出家門,而是他自己離開的,羅母問了Sergio為什麼要主動離開。

Sergio說,重點不是接受,是分享。

我個人的解讀是,羅倫佐因為自己的性向,而無法與家人分享自己的生活,因此選擇離開;他在這一群朋友身上找到了歸屬,他們不只是接受,而且一起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。

情人間的水乳交融,是分享;朋友間的吐苦水、出主意,是分享,親人間的相互理解,更是分享。

羅父參觀羅倫佐住的地方,問起達維羅倫佐住哪一間房間,達維表明自己和他同一間房;羅父問房子的歸屬問題,達維說房子是「我們」的,裝潢的錢羅倫佐出了一半,家中有很多家具也是羅倫佐買的,沙發、CD、音響還有他喜歡的寬螢幕電視,他們還合開了銀行共同帳戶……他可以列一張清單,在上面貼標籤給羅父過目。

羅父搖頭說,不用了,這樣就夠了。

羅父似乎開始瞭解了兒子的真實生活,有朋友相伴,有愛人相隨,這時,他開始接受了兒子是同性戀的事實,也藉由認識兒子的生活環境,開始分享兒子的真實生活。

兒子的葬禮,是羅父接受兒子性向的最後一塊拼圖,他原本想把他帶回家鄉,葬在母親身旁,達維則表明羅倫佐希望火葬,說他們談過這件事。最後,羅父接受了兒子的生前意願,也接受了達維,說他明白達維失去愛人的痛,要他堅強、保重。

羅倫佐生前發現了安東尼歐有外遇,但並沒有說什麼。在羅倫佐死後,他不想再撒漫天大謊了,便向老婆告白外遇的真相。安東尼歐曾對安潔莉卡說,他會和對方分手,卻在被趕出家門後,急著找外遇對象羅拉(Laura/Isabella Ferrari飾)乾柴烈火。

在別墅的餐桌上,安潔莉卡談起了自己。她開誠布公地說曾經喜歡上另一個男人,還相約在外地見面,但是她沒有赴約,為什麼?不是「為了兩個孩子和老公著想」,而是她受不了自己出差錯;他對安東尼歐生氣,是因為他做了自己想做但是沒膽子做的事情。

這時候,兩人有默契地對望無語,嘴角還浮現一抹微笑,他們共享了內心深處最隱諱的一面。他們並沒有什麼道德上的優劣之分,只是有沒有膽子違規而已。這段婚姻會不會繼續下去,其實已經不是太重要的事情了。

異性或同性的戀情,同樣都是情感的交流、靈肉的結合,在本質上真的沒有差異。《熾愛》並沒有激情的床戲,也沒有赤裸裸的告白,它只有縈繞在生活中的真情交流。例如羅倫佐靠在達維的胸膛,看電視看到睡著了,達維只用眷戀的眼神低頭望著他,不忍叫醒;或在飯桌上、床地間,兩人不禁相視而笑的畫面,都表現出情侶間的真情流露,這樣的真情是不分性別的。

電影後段,達維受不了思念之情,躲到定情的山上別墅獨處,其他朋友怕他想不開,不約而同地上山陪伴他,就算達維想趕他們走,他們也死皮賴臉地不肯離開,自己煮飯、隨便找地方過夜。隔日清晨,達維走到懸崖邊,望著茫茫大海,似乎想要一死了之,但也許是念及身邊那群愛自己的人,只倒在崖邊痛哭失聲。

影片最後,一群人接力打起了乒乓球,笑著、鬧著,好像又回到了從前,隨著眾人的嬉鬧,此時又響起羅倫佐的聲音:

我喜歡安穩,不喜歡驟變。看到達維跟朋友們一起,總讓我覺得心安,希望可以這樣到永遠。可惜,這個世界,沒有永遠這回事。

義大利文Saturno是指土星,而土星又有宿命的意思;Contro是指反抗,兩個結合起來看,就有反抗、挑戰宿命的意思。的確,世間沒有永遠這回事,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,每個人必須迎向自己的宿命,反抗它、挑戰它,在親情、友情與愛情中找尋方向。也許就是這部片想要傳達的意思吧。



★電影小檔案

原名:Saturno Contro
出品:義大利
導演:Ferzan Ozpetek
演員:Pierfrancesco Favino,Luca Argentero,Margherita Buy,Stefano Accorsi,Ambra Angiolini
放映:2007年
片長:113分
值得一提:義大利奧斯卡5項提名

Share

《色∣戒》被遺忘的人:易太太、張秘書

《色∣戒》在台灣票房告捷,還在網路上(PTT電影版)引起一連串的討論。其中,有一些不太重要、但又有點意思的問題屢次被提起,那就是「易太太到底知不知情」、「張秘書為什麼沒說」。對於這兩個問題,我有發表一些想法,現在稍微整理一下,記錄在自己的BLOG。

易太太知不知情兩人暗中有一腿(又何止一腿)?我覺得她一定知道。

麥太太還是她主動找來,讓她住到易家的,易先生對麥太太感到興趣,她是看在眼底的,那為什麼易太太願意睜一隻眼、閉一隻眼,甚至讓情婦候選人登堂入室呢?

在那個年代,男人的確是超級大男人,三妻四妾、金屋藏嬌一點也不奇怪,身為正室的易太太,除了堅守大老婆的位置,幾乎無法阻止男人外遇。這時候,大老婆的策略會是什麼?我想到了《橘子紅了》裡面的容太太、秀禾與容耀華的關係。身為大老婆,與其讓丈夫到外面拈花惹草,不如找個「自己人」進來。

這過程當然不是心甘情願的,那個女人甘心看到丈夫向其他女人放電?所以才有麻將桌上的「吃、碰」,易太太的「碰」是一種宣示主權,麥太太第二次不願「吃」是一種示好,向丈夫及麥太太展現一種微弱的示威。

易太太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,遇到會講上海話的同鄉,自然親切,王佳芝又帶他們逛大街、做衣服、吃館子,易太太對王的好感就油然而生。回到上海三年之後,兩個女人又相遇了,這三年來易先生有沒有偷吃?我們不得而知,但連身為情婦的王佳芝都會自問「不知道他在外面有沒有其他女人」,易太太的焦慮也就不難想像了。

所以,三年之後,麥太太隻身一人在上海跑單幫、住飯店,易太太見了,也許出於女人的友情,答應讓麥太太住進易家,但一想到三年前,她會沒意識到丈夫和麥太太暗通款曲的可能性?不太可能。

所以,比較合理的推論是,易太太是故意讓王佳芝住進來的,這是一種收編行為,表示她默認易先生與麥太太的關係,我想,易先生也是明白她的動機。

易太太的悲哀,在於對男人的無可奈何,他沒辦法得到丈夫的心,所以只能守住正室的位置,而且看著其他女人鑽進自己男人的心。

至於張秘書,他的存在又是一個有趣的問題。他的戲份不多,但出現時望著麥太太的眼神,讓我感覺到他對她是有些保留的。有一種陰謀論的說法,張秘書沒跟易先生報告王佳芝的事情,是因為他是政府派來的眼線,所以在情報上有所保留;而易先生之所以簽下王等六人的槍決,是為了向部下立威,畢竟,連部下都看出來事有蹊蹺,他身為頭子被蒙在鼓裡,威嚴何在?

基本上,「立威」要在事發之前下,才有效果,敵人幾乎殺到眼前了才立威,好像有點多此一舉;再者,對張秘書來說,被殺的六名大學生是敵人,又不是背叛易先生的我方幹部,殺他們又何來警惕作用?

在看到公文聽取報告後,有段對話是這樣的:

易先生:「既然早知道了,為什麼沒告訴我?」
張秘書(有點吞吐地)說:「因為…你跟王小姐的關係…」。

張秘書的角色,在我看來,有點像是皇帝旁邊的司禮太監。司禮太監要有一定教育水平,要幫皇帝看奏折、做摘要。在工作上張秘書要輔佐易先生,私底下他也明白當特務頭子的辛酸苦悶,所以當他知道有個「麥太太」出現,於公他當然會調查、監視,於私也覺得易先生的確在情感上需要麥太太,才能繼續「活著」。他不說,可能是認為事態還不嚴重,而且已經掌握,才沒有先報告。

易先生為什麼最終簽字了?我覺得,不全是愛的深淺問題。

對照最後一幕,易先生獨坐那張床,與易太太的對話,易先生要他太太掩飾王佳芝的行蹤,麻將「繼續打」(keep playing),因為他不能讓其他官太太發現自己竟然出包了(官太太在牌桌上通常會收集情報),所以要易太太 keep playing,這不也象徵著,他的特務生涯也只能 keep playing?所以他只能顫抖地簽下「可」。

愛得再深,也只能捨下。

Share

《色∣戒》從麻將、香菸、鴿子蛋談起

原著:張愛玲
導演: 李安
演員:梁朝偉、湯唯、王力宏、陳沖
影片年份: 2007
片長: 158分
上映日期:2007/09/24
出品:Focus Features
發行商:博偉電影

《色∣戒》是一部充滿譬喻及寫實風格的電影,麻將、香菸、戒指,各自代表了政治、情慾及真性情。

官太太們打麻將,談的是丈夫們的仕途與政局,太太們在牌桌上明著是打牌,暗裡是蒐集情報,這是非正式政治的一環,但就像易先生對王佳芝說的「不要相信他們說出來的話」,因為虛實不明,真假難辯,同時也道盡了特務頭子悲哀的一生,信任對他來說是種奢侈品。

麻將桌上也呈現了夫妻間的政治。在三缺一時易先生下場湊角,他放出七筒想讓王佳芝「吃」,卻被易太太「碰」走,易先生再丟一張七筒,王佳芝也不敢「吃」。「吃」永遠是被動的,象徵了情婦的角色,受到他人意志左右,只能等待。易太太並不遲鈍,她當然發現了丈夫對王佳芝的興趣,對外她謹守正室的角色,扮演「易太太」,對內則默認了丈夫的外遇,我覺得,她是故意讓王佳芝住進來的,因為與其讓丈夫在外面亂搞,不如吸納自己人,將情婦置於同一個屋簷之下。其中巧妙,易先生明白,易太太也清楚。

從這部電影,我總算明白了李安曾經提到過的「中國人的性壓抑」。一開始,王佳芝輕吸一口的香菸,就被其他男同學搶著抽;六個大學生幾乎都沒有性經驗,唯一一個有經驗的梁閏生其第一次是跟妓女;梁閏生在與王佳芝交媾時的慌張不安,梁閏生對王佳芝「有感覺」覺得詫異,王佳芝不願談論她的「感覺」,這些除了暗指男人對性的無知,也暗示女人的壓抑。電影中,王佳芝經過幾次的經驗之後,這時的她,已經能大口大口地抽香菸了。

有些人認為電影後半的性愛戲碼太露骨,太暴力,太變態,對於整體劇情來說,似乎沒有如此必要,剪掉這部分似乎也無礙整體故事發展。我不這麼認為。正因為前半緩慢鋪陳的壓抑,才使後半暴力的性愛畫面更具張力。因為越是壓抑的社會,越可能以一種極端的方式抒發,兩相對照,更能看出壓抑的程度有多深,這股壓抑表現了易先生的戒慎恐懼,也展演了王佳芝的戒慎恐懼。

所以,我在看的時候,根本沒有注意梁朝偉有沒有露毛、湯唯到底露了幾點,而是看他們的表情,所有的痛苦、掙扎、微笑,肢體痛苦的、歡愉的扭動,正因為有後半段性愛極端的呈現,才更能感受到壓抑之深,這股壓抑展現了整體社會的壓抑,也是展現易先生與王佳芝兩人生命歷程的多重壓抑。

易先生說,特務的工作讓他看到的盡是人的恐懼,但王佳芝卻很特殊,他看不到恐懼,王佳芝為什麼無所懼?因為除了生命,她沒什麼可以失去的,他的父親再娶,她的心儀對象心有所愧,生命中缺乏親情、愛情,她似乎真的沒什麼好怕的。可能因為王佳芝的無所懼,易先生漸漸卸下了心防,當他要王佳芝拿著裝有名片的信封到珠寶店,易先生的名字並非首次但很鄭重地出現了,在王佳芝面前,他不是汪精衛政府的特務頭子,不是重慶政府眼中的漢奸,而是一個有血有肉,有感情的人,名叫易默成。只有在王佳芝面前,他才能顯露出真性情,訴說他向同窗逼供的天人交戰,顯露出人性脆弱的一面,他對妻子無法展露這一面,因為他與妻子的關係,就像在牌桌上,只能keep playing,對於他太太而言,他是「易先生」或「老易」,不是「易默成」;他的特務生涯也只能keep playing,所以他宣判了王佳芝的死刑,在公文上顫抖地寫了「可」字。

到了電影最後,六克拉的粉紅鑽戒出現了,易先生失去了戒心成為易默成,王佳芝在去珠寶店的路上,東張西望,似乎頭一次展現出恐懼,因為她也失去了戒心,被鴿子蛋套住,跌入自己設的陷阱出不來了。因此,顫抖的「快走」洩了底,也賠上了自己與其他人的性命。

最後,我想說說那六個大學生。從中國近代歷史來看,他們的行為其實很典型,他們的愛國心是真,想幹番大事業(暗殺漢奸)的意圖也是真,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就像鄺裕民說的,幼稚。這六個人會集結成群是因為鄺裕民這位領袖人物的號召,除了鄺裕民的慷慨激昂,他們的行動其實毫無計畫,走一步、算一步,他們也幾乎沒有自己的主張,只能靠團體制約,殺人時也是因為鄺裕民殺了第一刀,其他(男)人才痛下殺手;而現實就像戲臺下或電影院裡的觀眾,或在台下大聲吶喊,或對宣導短片嗤之以鼻、冷漠以對。電影的最後,帶頭的老吳逃走了,六個年輕人被抓,鄺裕民與王佳芝對望無語,其他四人默然跪地,六人均死在槍下埋骨於坑中。鏡頭拉長,這個坑又深又廣,又有多少年輕的生命葬身其中?

附帶一提,我猜王佳芝「麥太太」的身份很早就洩了底,除了在香港時重慶政府全程派人監視,王佳芝在上海的行動也早已被識破,因為老吳為「麥太太」準備的背景資料露了餡,王佳芝當初在香港易家的牌桌上,說自己從上海嫁到香港,表示至少娘家在上海,又怎麼可能如老吳準備的背景資料,在上海毫無親戚?而且還強調這一點「很重要」?難怪張秘書早就暗中監視,他不揭發,也是因為他明白老闆的抑鬱苦悶,才等到東窗事發,不得不拿出公文夾一一報告。

我沒看過張愛玲的原著,也無意窺探原作者及導演李安的詮釋角度。畢竟作品一旦脫離作者,呈現於讀者/觀眾面前,閱聽人就可能完全脫離原著宗旨,自有一套解讀。以上只是我的解讀與詮釋,不代表他人立場,不過歡迎指教。

Share

《變形金剛》適闔家觀賞 《哈利波特》兒童不宜

這兩天連續看了兩部大製作、聲光效果一流的電影:《變形金剛》和《哈利波特–鳳凰會的密令》。看《變形金剛》純粹是因為電腦送修不知如何殺時間,看《哈利波特》則是機緣巧合,早上發現電影院門口只有小貓兩三隻,就決定進戲院看戲。

這兩天進入電影院,人很少,而且都坐到正中央的好位置。在看《哈利波特》時情況也幾乎相同,我還暗自慶幸沒看到很多小朋友,沒想到入場後過了五分鐘,來了十多位小朋友,國小一到六年級都有,由一位大人領軍,浩浩蕩蕩地佔領我正前方一排座位,大人還對小朋友吆喝著「趕快去上廁所。男生在那邊,女生在那邊」,手上還有零食喀拉喀拉的聲音……無言,希望他們可以安靜地看完電影。上次跟一群小朋友看電影,是在看《名偵探柯南》,別問我為什麼會到電影院看卡通,我也不知道當時哪根筋不對勁(應該就是想輕鬆一下吧)。不過,回應一位質疑我成熟度的朋友…….憑什麼看宮崎駿比較高尚,看柯南就是幼稚阿!

好,回到正題。一連看了兩部大製作的電影,今天出了電影院,第一個感想是:前面那排小孩子真的看得懂《哈利波特–鳳凰會的密令》嗎?

《變形金剛》大概可以算是典型的好萊塢電影,劇情簡單明瞭:正邪不兩立,人類面臨危機存亡之秋所展現的人性價值,如親情、友情,加上一點愛情與搞笑元素,還有人類與外星人的大團結,更不用說用美金堆積的酷炫特效,看一台一台車在大螢幕上「變形」真的非常過癮,畫面只有滿場飛躍的飛行器或車子,連一滴血也沒有!總之,非常適合闔家觀賞。

而《哈利波特》,其電影系列向來充滿魔幻色彩,看哈利騎著飛天掃帚徜徉在天地之間上,或是與壞人鬥智鬥力,這些是大人小孩都會喜歡。但這一集電影《鳳凰會的密令》,除了特效及一點點搞笑內容,幾乎可以說是「哈利受虐記」,彷彿揭開《哈利波特》暗黑篇的正式序幕(其實上一集結尾就已經有暗黑感覺),我目睹一個男孩的心理創傷不斷被挑起,片子從頭到尾幾乎都籠罩在一股令人窒息的氛圍,只有在萬應室訓練鄧不利多的軍隊時,或衛斯理雙胞胎兜售惡作劇玩具時,及最後惡整恩不理居時,才一吐鬱結之氣。雖然片尾試圖揭開一絲光明,但總讓我覺得前途堪慮。(恩,根據下一集的稀薄印象,前途果然堪慮。)

我在看的過程中,曾經不只一次地想:哈利波特你經歷了這麼多生離死別,怎麼不會發瘋或得憂鬱症?其實你已經得憂鬱症了吧!

誠如J.K.羅琳所言(還是其他人說的?),《哈利波特》真的不是一部童書。正邪不一定二分,人心更是難測,權力與慾望糾葛,人最大的敵人還是自己(好像蜘蛛人三的台詞),人類到底該如何突破困境?

電影播放中,前排的小朋友一直很安靜。兩個小時後,電影散場了,小朋友還是安安靜靜地,跟隨大人的指示,向廁所前進。出了戲院,我騎車回到悶熱的家裡,試著忽視片中省略掉的故事情節,寫下這篇小小心得。

Share

《O的故事》性、權力與愛情的三角習題


警告!《O的故事》(
The Story of O)描述男女之間的性與暴力虐待十分露骨,對於這類議題與其相關的爭論無法接受者,請勿進入。

《O的故事》是法國著名情色小說之一,作者是Anne Desclos (September 23, 1907 – April 27, 1998),筆名Pauline Réage,是一位法國作家。這本書的誕生背景有一段故事,Anne Desclos當時任職於法國的伽利馬出版社(Gallimard Publishers)並擔任編輯,當時「她」的老闆兼情人Jean Paulhan(已婚)認為沒有女人能寫出一本出色的情色小說,Anne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與對情人的愛意,便以筆名Pauline Réage寫出這本虐戀小說的經典之作,Jean Paulhan看了之後大為讚賞,便著手出版此書。本書並於1975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。

《O的故事》出版之後引起極大爭議,毀譽參半,因為爭議太多,作者是何許人也、是男是女一直沒有人知道。直到40年後,Pauline Réage接受紐約客雜誌(The New Yorker)採訪,才承認她就是作者,之後還有一部紀錄片《Writer of O》問世,紀錄了Pauline Réage寫下了這本驚世之作的原因及過程。 1

雖然《O的故事》內容極其聳動,充滿性與暴力,但我認為本書不外處理兩大議題,一是男女之間的權力關係與愛情,二是女性的情慾世界。

「權力」一詞表示有從屬關係,上位者因為持有暴力工具或意識型態權威,而能使在下者服從,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服從。在本書,作者以一種極致的方式—SM(sadomasochism)–展現男性權威,例如皮鞭、陽具,到女性身上的衣飾、項圈、手鍊,女人之間不准說話、不准抬頭看男人的臉,女人只能聽命行事,都代表了男性對女性的絕對權力。不過,女人們也存在弱者的反抗,儘管女人之間不准說話,她們還是會趁男人不注意時交頭接耳,儘管不准抬頭看男人,O總是不禁抬起頭來。

男人之間也存在著權力關係。在城堡內,男性之間有主僕之分,勒內的權威是建立在對O的權威上;出了城堡後,勒內將O交給了兄長史密斯,一開始,史密斯只在自己的住所與O性交,後來,勒西甚至把自己家裏的鑰匙給了史密斯,勒西連在家裏的地位也被佔領了。史密斯上頭還有一位「司令」,這時O的主控權又交替了。O在這過程之中只能任人魚肉,毫無置喙之處。

一個令我大惑不解是,為何O如此甘願、如此徹底地放棄自己身體的控制權,允許男人成為她身心的主人?女性在這本書的主體性究竟如何?究竟女性有沒有主體性?還是只能淪為男性的奴隸?

男人握有絕對的權力,具備主導優勢那是無可諱言的,但如果說女人在這過程中像洋娃娃一樣,絲毫沒有自我意志,又似乎說得太過了。證據就是本書中一直重複出現的論調:O對於自己身體的觀感:她覺得自己是幸福的,因為自己的身體能被愛人如此使用、能被愛人如此專注地觀看,而她的「奉獻」讓她的愛人覺得快樂!這也許是自我意志的喪失,但O用放棄自己的方式來實踐自我,儘管這是一種變態扭曲的方式,這難道不是一種自我意志的展現嗎?

書中描述的女人不只羅西城堡內的性奴隸,還有展現城堡外未受到影響的人。這一部份了展現了相對的多元面貌。例如傑克琳,她是O因工作而結識的女人,O愛戀、仰慕她,並與她發生了性關係。傑克琳在與O的關係中,從頭到尾都展現了獨立自主的力量,傑克琳一開始並不知道O與羅西城堡的淵源,等到O「自豪地」告訴她羅西城堡對她的深刻影響,她下體的鐵環與烙印又代表了什麼意思,傑克琳的態度從驚駭、不可置信到鄙夷。2 傑克琳的獨立也表現在她與勒內的關係,勒內見異思遷愛上了難以捉摸的傑克琳,然而,傑克琳的態度總是若即若離,這讓勒內快瘋了!3 相對於傑克琳的反感,她的表妹娜塔麗不僅喜歡O及她所做的一切,還相當嚮往羅西城堡的生活……。

安妮瑪麗則是另一個極端,她不僅是羅西城堡的擁護者,擔任羅西式訓練的「魔鬼代言人」,O後來身上的鐵環與烙印就是她的傑作。有趣的是,她的角色與其說是SM的受者,不如說是施者:她是鞭刑的執行者之一,但從來不接受鞭打;她會和來她這邊的女人同床共枕,但她的表現更像羅西城堡內的男人,愛撫女人但更享受被女人愛撫。性別的界線在這兒模糊了。

性別意識的模糊不清,象徵著本書所探討的第二個議題:女人心中對於虐待與情慾的感受。到底SM能不能帶給女人快樂?如果可以,又是如何發生的呢?我認為Pauline Réage對這一部份的描述最成功,將女性的情/慾矛盾展演的入木三分、絲絲入扣。O=Object,客體,《O的故事》就是闡釋女/性客體化的過程(或可說是洗腦)。O進入羅西城堡之初,對於圖書館內男人們對她所做的一切,感到「既羞恥又刺激」;O總是受不了鞭打,但在沒有男人佔有她的夜晚,他反而希望鞭子填補她身體的空虛;而在O與傑克琳的關係中,一開始O愛慕傑克琳的不收拘束,她壓根不認為傑克琳應該屬於羅西城堡;然而,漸漸地,O的態度變了,她從與傑克琳的性關係中,體會到勒內和史密斯的快樂,O開始希望傑克琳套上項圈手鍊,體驗她所經歷過的一切。這一切的轉變並非突然發生,而是一種一而再、再而三反覆強化的機制在運行,這完全改變了O,她不僅樂在其中,也希望別人加入她,甚至覺得那些不贊同她的人很奇怪。不過,要強調的是,這個機制的掌控者永遠是男人(不論是生理或心理上的男人),女人只能被動地服從,這樣的性與愛情,對女人來說永遠不可能是平等的。

在一本充滿了描述性虐待的小說,「愛情」究竟佔了什麼位置?O是為了證明對勒內的愛,如同向神明獻上祭品而「貢獻」出她的身體,交出自己身體的主控權,這時的她與其說是性的奴隸,不如說是愛情的奴隸。O認為絕對地服從勒內就是她愛情的極致展示,就算勒內的命令是要她進入羅西城堡,戴上項圈手銬,她也心甘情願,因為這是勒內所希望的;到了與史密斯在一起,O對於史密斯的權威從拒絕(因為她覺得被勒內拋棄了)、默認到欣然接受,因為O希望史密斯能愛上她,因而再次奉獻出自己的身體,最後史密斯是愛上了她,但最後也拋棄了她,O說如果史密斯拋棄她,她就決定去死,可悲的是,因為O以放棄身體作為交換愛情的籌碼,最後也只能放棄生命來表達她所謂的愛情。 4

《O的故事》表面上來看,似乎是一場你情我願的愛情交易,實則不然。從O和勒內步入轎車前往羅西城堡開始,甚至從這場愛情開始,就是一場不對等的交換(exchange)。以性換心,不論就過程或結果而言,男人都保有對其他女人動心/性的權力,而O則只能聽從主人的吩咐,或被動地隨情勢而為,以控制/服從詮釋的愛情,到最後,O不僅失去了身體的控制權,愛人的心也離她而去,最後連生命的主控權都失去了。

O的愛情在我看來不是愛,至少不是我心目中的愛情。「性」也許可以被物化,但愛是最不該被物化的東西。人會變心,愛會變質,但愛情的開始與過程必須立基於雙方平等之上,至少這是應該追尋並景仰的目標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–
1作者背景資料參考網站「讀書公園」吕蕤冰的文章
http://forum.bomoo.com/showthread.php?t=161。電影由拍攝《Emmanuelle》(中譯:愛曼妞)的導演Just Jaeckin所拍。

2另一方面,這也是O對於SM觀感轉化的最佳範例。

3這似乎印證了一個不變的真理:「吃不到的最好。」勒內真是賤骨頭。這樣的男女關係似乎跟現實生活沒有兩樣:當男人無法追到女人,總是一心一意仰望她,直到終於追到手,可能為她戴上定情/訂婚/結婚「戒指」(這是不是跟O的鐵戒指、鐵環很類似?),代表這個女人是他的「所有物」。

4 書的結尾有兩種,一是說O最後回到了羅西城堡,二是說史密斯最後拋棄了O,O死了。電影的結尾略有不同,O送傑克琳到羅西城堡,回到家後躺在史密斯懷裡,畫面特寫了O手指上的鐵戒指,然後O用煙斗在史密斯的手上燙上了圓形圈記,似乎象徵了O對史密斯的「所有權」。

Sha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