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概是因為對「艋舺」這片土地不熟,所以才能投入《艋舺》(Monga)劇情,這是我走出戲院的第一個想法;轉念一想,台灣人對「艋舺」的親切與熟悉,何嘗不是電影掀起票房與爭議的原因?這既陌生又熟悉的古早地名,牽動了男女老少台灣人的心。
《艋舺》是台灣近年來第一部商業上操作成功的國片,撇開主角們不斷以「幹你娘」掩飾的鱉腳台語、話說太白留白不夠,還不時有「文青」充當老師文謅謅一下,這部電影的確具備賣座的條件:包括引人入勝、看得懂不會睡著的劇情結構、熱血青春男兒的黑道冒險、少年男女/男男的小情小愛、極其稱職的優秀配角,而服裝及場景的美學考究,兼具復古與時尚感,漸顯悲壯哀戚的電影配樂更為電影增色不少。
看電影之前,稍微耳聞對《艋舺》的稱讚與抨擊,看完電影後,稍微能理解大家的反應,而這也是《艋舺》身為「國片」、「台灣電影」的成功之處!
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(常住台北特別明顯),大體來說方言母語不輪轉(包括福佬話/客家話/原住民話),除了鋼筋水泥建築物,對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並不熟悉,這塊土地是怎麼發展起來的、有什麼風土人情、具備什麼文化底蘊,這些不是考試題目或聊備一格的校外教學,就是遙遠不相干的過去,平常也很少關心,電影裡的「艋舺」到底跟真實的艋舺有多少距離,可能不清楚也不太在乎。
▲艋舺的鮮紅與華麗、偶像與甘草的絕佳搭配,是電影吸鈔關鍵。
《艋舺》是拍給年輕一代看的電影,是以角頭黑道包裝的青春成長血淚史,煽情刻意有如鄉土劇,華麗直白有如偶像劇,但是電影仍具備吸引其他年齡層的元素,尤其是曾經和艋舺有過交集的中壯年人口,1987年的時間設定不會太遙遠,艋舺的衰敗哀豔還觸目可及,儘管人事已非物換星移,時空距離帶來的美感與期待,讓中老年人願意買票進場。
電影以人們有點陌生又熟悉的艋舺作為舞台,也正是因為這股不熟悉感和親近性,讓人人都成了影評,因為親近所以有能力批評,因為不熟所以大呼過癮。這樣說有點二元對立、把事情簡化了,但是我認為這是《艋舺》最成功的地方,它讓人們對電影產生各式各樣的情感連結,激起了正面負面、讚美毀譽等廣大迴響,這是以前國片所做不到的事情。
以往台灣觀眾對國片的刻板印象,不外無病呻吟的青春物語,或剪不斷理還亂的同志情愫,這些作品不是拍得不好、質感不高,而是曲高和寡難以親近,觀眾不知道導演想表達什麼,更別說花錢進電影院了,就連看過的人,大部分也以「看不懂」就打發,哪會引來眾多討論與共鳴?過去甚少有國片大眾化直白到讓觀眾「理解」的地步,現在好不容易有一部大家看得懂劇情、還點得出優缺點,而且願意批評指教的商業娛樂電影,這是十多年來《艋舺》能人所不能之處。
▲和尚(阮經天)對志龍(鳳小岳)的同志情愫若隱若現,電影拿捏得洽到好處。
當台灣觀眾「普遍」開始對國片斤斤計較,拿看好萊塢電影的眼光來審視《艋舺》,這不是國片走向大眾化、娛樂化的絕佳典範?若說《艋舺》的猛爆式票房是媒體炒作出來的,過去十幾年有那一部國片炒得起來、後繼有力?國片除了電影節的曇花一現,還有什麼票房可言?《海角七號》的成功是漸進式的口碑行銷,是奇蹟不是常態,撒大錢拍片、搞行銷宣傳才是商業電影的生存之道。
寫這篇文章時電影已上映半個多月,《艋舺》的好壞已經有很多人點出,不再贅述。阮經天超越偶像等級的內斂與層次感令人驚豔,陳漢典把俗辣小弟演得很到位,完全不會想到平常的搞笑風格,強大的配角群是《艋舺》作為一部黑道電影的成功關鍵,因為有馬如龍、王識賢等硬底子演員壓陣,角頭們的刀光劍影爾虞我詐才有說服力,《艋舺》才沒有淪為純粹的青春偶像連續劇。
我最介意的倒不是眾人批評的台語問題,也不是「I am your father」的畫蛇添足,而是電影說得太多、留白不夠,不時以文謅謅的旁白及文字和盤托出關鍵轉折,反而阻撓觀眾心領神會的瞬間,干擾了好不容易醞釀出來的情緒,大家朗朗上口的台詞如「意義是啥小?我只知道義氣!」「我混得不是黑道,是友情、是義氣!」不知道是事前疲勞轟炸或電影真的重複太多,看到最後我有點麻木。
至於有人擔心黑道電影教壞小孩,或是電影有消費艋舺、污名萬華之嫌。我認為
《艋舺》不是紀錄片,電影是虛構出來的故事,用完全寫實來要求商業電影是風牛馬不相及;當孩子的人品教育與地方的文化保存與認同維繫,會因為一部電影而失敗,這代表了兩件事:父母與學校教育的失職,及地方文史保存的欲振乏力與長期忽視,這些都不是一部電影該承擔的責任,責怪電影是本末倒置的簡單指控,忽略了讓孩子「變壞」、鄉土離親的真正原因。
《艋舺》是台灣近年來難得的商業佳作,集結友情、親情、愛情、艋舺文史、黑道險惡等食材,儘管有說得太多太滿、把觀眾當白痴之嫌,但也許正是這種大鍋炒的特色,才吸引了和艋舺或親或疏的男女老少,讓電影票房亮眼。推薦給大家囉!
★推薦!更多好看的國片底家~
其實這兩三年來,我覺得最好看、最對我味的國片是林志儒的《牆之魘》,勇氣可加以228為時空背景,主角們演技好,其情慾流動與信念堅持,扣人心弦令人震驚;《流浪神狗人》的多線敘事最終匯流成一場車禍,否極泰來令人會心一笑希望無窮; 《野球孩子》的純真信念,恐怕是職棒簽賭打假球後,還能讓人重燃熱血與期盼之作;《帶我去遠方》描述與眾不同的表兄妹,孤單又疏離的心碎;《歧路天堂》探討非法外勞雖然悲不成調,但題材發人省思,上過李奇的課還是去支持一下好了XD。
以上是我看過也寫過的國片(文章請點片名)。此外,《聽說》和《不能沒有你》都很好看,前者為聽障奧運量身打造,是清新可人的愛情小品電影,結局的回馬槍回得妙,但我不喜歡;後者改編自真實新聞事件,是官僚依法行政害人不淺的社會寫實電影,對觀者而言是一場震撼教育,兩部電影都值得一看。
★我和J媽話艋舺~
http://plurk.tw/java/plurk.php?url=3rmw9i
★值得一看的相關文章
李先生解釋,當時風化區確實很混亂,有販賣人口的、賣毒品的,很多人靠著非法交易大發利市,警察和角頭也多有勾結,這部份和電影描述其實有所雷同。但電影中從頭打殺到尾,他認為,這些劇情很荒謬,只是電影想賣錢行銷的手法。
艋舺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觀點,值得一讀!不過我覺得,因為消費艋舺進而認識艋舺(or走馬看花?)的人越來越多,這也算是正向循環吧。
- ★電影預告
感謝評文:)
一直在考慮要不要去看呢^^”
是說, 之前的海角七號, 雖然成功主要在於經營的手法
但是對於台灣一些社會現象有正面的思考提點
這比較讓人有力氣來把片子用力看完!囧
艋舺的話, 參考上頭各位所述, 應該是無力看到最後0rz
版主回覆:(02/21/2010 06:24:54 PM)
啊呀,如果你平常會看其他國家的黑幫電影,《艋舺》應該還是可以入得了口啦,對於誤入歧途的小朋友,絕對有正面規勸意義!
如果想要看有正面能量的國片,我覺得《流浪神狗人》挺不錯,前面會有點抑鬱,但是越到後頭會豁然開朗,柳暗花明又一村喔!有時間可以找來看看。
我最近租了《一席之地》,好看的話再分享。^__^
推推推!
上專欄, 讓大家看到吧! 只要我們敢承認自己的弱點(不是要說給大家聽)
但是, …..我們就可以進步的!!
版主回覆:(02/21/2010 05:52:16 PM)
蛤,這篇這麼負雷喔,我認真覺得是好雷耶!
很久沒有題材夠大眾夠吸引人、大家又看得懂的國片了 XD
商業、文化等各方面都考量到,
我覺得還ok啦
支持一下囉
版主回覆:(02/24/2010 08:02:07 AM)
以一部商業電影,我也覺得滿OK的耶,
越到後面越好看,可惜片尾說得太多、要呈現的太雜。
還是支持啦!